一則“重慶豪華游輪六成歇業”的消息日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記者12月14日調查發現,冬季是三峽游傳統淡季,12月起,我市各大游輪公司便對旗下豪華游輪開始了為期45-60天的年度例行保養,所以線上游輪大量減少。
雖然虛驚一場,但此消息無疑透露一個事實:近年來我市大手筆打造豪華游輪,牽動著公眾神經,稍有風吹草動便會引來圍觀。我市豪華游輪發展現狀到底如何?未來之路又將何去何從?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現狀:載客量“跑不贏”運力
今年,我市新增了5艘簽約豪華游輪。市旅游局營銷中心負責人介紹,加上未簽約的4艘,目前,全市在線運營的豪華游輪總數已達到31艘。“年底之前,旅投集團還有2艘簽約游輪將上線運營。”
從去年的37.2萬人次,到今年的50.7萬人次,我市簽約豪華游輪的總運力增長了三成以上。但實際載客量的增幅卻不足兩成,以至于今年我市簽約豪華游輪的平均載客率下降了10個百分點,從去年的78%跌到今年的67.8%。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內某游輪企業高管告訴記者,目前我市豪華游輪的經營產品開發并不完善。“我們每條船的船票收入占到了整個航程收入的80%以上,本該是盈利點的船上二次、三次消費產品卻不景氣,導致豪華游輪的盈利能力大打則扣。”
“一艘5星級豪華游輪跑一趟三峽,經營成本在70萬元左右,如果加上財務成本,將達到85萬元左右,由于缺乏再次消費,所以載客率高于70%僅能勉強保證經營平衡,高于80%才能保證財務平衡。”該高管算了一筆賬。
“通常,一艘豪華游輪從生產到下水,需要18—20個月,而我市游輪公司游輪下水普遍在14個月內。”該高管認為,這意味著我市游輪下水的集中度比較高。“去年游輪市場并沒有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今年又有大批量新船下水,本來不大的蛋糕又被切小了,供大于求是短期內無法改變的事實。”
前景:漂浮在黃金水道上的黃金產業
“明年上半年,我們還有2艘游輪要下水。”重慶新世紀游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建虎表示,作為民營企業,在“供大于求”的現實面前,敢繼續投入游輪,足以說明三峽游輪旅游市場潛力。
“只有850公里長的萊茵河和1250公里用于旅游的多瑙河,各自都有200多艘游輪,每年游客量分別在200萬-300萬人次,而在整個三峽中,運營的游輪大約只有80艘左右(包括湖北籍),年接待游客量100多萬人,其中乘坐豪華游輪的不足40萬人。”彭建虎認為,這不應該是三峽游輪市場的真實實力。
對此,重慶工商大學旅游與國土資源學院副院長王寧表示認同,“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地區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休閑度假需求普遍產生。而早在2009年,重慶人均GDP便達到了3370美元。”
“作為"水域旅游"從觀光到休閑的醉佳跳板,游輪產業平均以每年8.6%的速度迅速發展,并以1比14的高帶動系數拉動消費。作為世界上唯一可供游輪通行的高山長峽,三峽發展游輪旅游潛力相當巨大。”王寧將三峽游輪旅游譽為“漂浮在黃金水道上的黃金產業”。
困難:景區、營銷“雙瓶頸”
縱觀全球,長江的名氣并不亞于萊茵河、多瑙河,同時,長江也擁有世界頂級的豪華游輪。但為何年接待游客量卻僅僅100多萬人呢?
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羅茲柏認為,“游輪是休閑旅游時代的產物,但三峽沿岸配套景區卻一直難以實現從"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的突破,造成三峽旅游"上船睡覺、上岸看廟"的尷尬。”
“豐都、白帝城、石寶寨這些景區打造多年,直到現在,其游覽模式依然是導游帶著走一圈就結束了,游覽時間普遍不超過3小時。”羅茲柏表示,“在萊茵河、多瑙河就不一樣,雖然周邊景色看多了也千篇一律,但坐在沿岸小鎮上聽音樂,喝咖啡,看戲劇,就是一場不厭的歐洲休閑之旅。”
“觀光旅游能帶給游客只有一次性的視覺沖擊,不能留住客,更難以吸引回頭客,景區要發展休閑旅游,結合當地特有的文化,盡可能多的配套體驗式項目,讓游客以"休閑"的心態深入其中,才足以讓其產生"再來"的興趣。”羅茲柏說,“三峽與游輪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三峽景區本體的落后,勢必會影響到游輪旅游的發展。”
此外,重慶長江黃金游輪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佘陽毅則認為,營銷缺乏整體性和機動性,也是“三峽”人氣不足的原因之一。
對策:游輪就是“目的地”
解決景區轉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大量的游輪已經下水,如何能更好地將蛋糕做大,從而分享市場?
重慶中旅集團的宣傳單似乎給出了答案:將游輪本身作為旅游目的地打造。
“集餐廳、購物街、游泳池、電影院、SPA館等于一體,游輪就是一個小型的城市綜合體。”佘陽毅說,“2000多元的價格,四天三夜,五星級標準包吃包住,核算其實并不貴,可以不稱其為旅游了,就是高端的休閑度假享受。”
“目前,沿途景區不下船的游客數量越來越多了,特別是重慶本地的游客。”佘陽毅說。
彭建虎透露,目前“船上娛樂+登岸觀光游”的游輪旅游方式,未來將會變為“船上娛樂+特種(主題)度假”方式,游輪同時扮演了五星級酒店和休閑度假區的角色。來源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