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愛情的民間故事和神話有很多。比如,牛郎與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許仙與白娘子。遺憾的是,愛情的結局都很凄美:牛郎織女每年只能相見一回,梁祝早已化蝶而去,白娘子被壓在雷峰塔下。
當“愛情天梯”的故事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時,人們才知道,愛情原來真的可以不是神話。上世紀50年代,20歲的重慶江津中山古鎮農家青年劉國江愛上了大他10歲的寡婦徐朝清。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們攜手私奔至深山老林。為讓徐朝清出行安全,劉國江一輩子都忙著在懸崖峭壁上鑿石梯通向外界,如今已有6000多級。2007年12月18日,劉國江老人去世。今年10月30日徐朝清老人去世。兩位老人對于愛情的堅守,讓人們感動不已。
“愛情天梯”的故事在今天已經幾乎沒有可復制性。沒有人愿意逃避到深山老林里,過清貧的生活,去享受“神仙眷侶”般的愛情。因此,“愛情天梯”存在的價值,恐怕更多的是在這個紛擾的社會,給渴望愛情、珍惜愛情的蕓蕓眾生以啟迪、信心和希望。打造“愛情天梯”旅游景點應該有這樣的考慮。
據報載,江津地方政府準備投資26億元,計劃將6000級“愛情天梯”維持原樣,并修建防護欄,將兩個老人居住的小屋建成一個愛情博物館,打造“中華第一愛情山”。
有評論認為,投巨資打造“愛情天梯”旅游是對愛情的“褻瀆”。這種反應恐怕有點過度了。在全國,打“愛情”牌的景區景點數不勝數,無論是西湖還是鼓浪嶼,無論是安徽懷寧的“孔雀東南飛”文化園,還是浙江上虞的“祝英臺故里”。筆者以為,把“愛情天梯”打造成景點,至少可以在來此旅游的人面前,樹立起一面“鏡子”,讓人們在兩位老人半個世紀的相守面前,能夠真實地看待自己的內心。
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品味愛情的平凡,跟站在“愛情天梯”上體味愛情的神圣,二者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區別。許多人所追求的,不過是想在平凡的生活中,不至于過度為愛情之外的東西所負累,能夠在內心深處找到一個安放愛情的地方而已。
愛情,只能安放在每個人的內心。心中有愛,處處是愛。心中無愛,即使爬上6000級的“愛情天梯”,又有什么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