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是每個旅行團的核心,但他們與旅行社之間的勞動關系卻很微妙。《法制日報》記者近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采訪時了解到,新疆全區95%以上的導游都沒有被正式聘用,一旦在帶團出游過程中發生意外,他們很難得到工傷賠償,而由此引發的訴訟時有發生。
10月11日,導游張婷(化名)終于等到了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的終審判決,證明了自己與新疆某旅行社之間存在勞動關系。之后,她趕緊將判決材料送到烏魯木齊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為了等這個認定資格,張婷花了整整1年時間,但她不知道拿到賠償還要等到何時。
2011年7月,新疆某旅行社安排張婷帶團從烏市前往伊寧市旅游。在返程途中,旅游車與一輛私家車相撞,車內乘客全部受傷,張婷傷在面部。
入院治療時,張婷發現該旅行社竟沒有按聘用協議給她買旅游意外商業保險,還拒不承認她是工傷。旅行社為張婷墊付了住院費后,對后續費用不聞不問。
同年10月,張婷向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兩個月后,仲裁員裁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
但旅行社認為張婷是一名“社會導游”,其資格證書由導游服務咨詢管理中心登記管理,且其屬于臨時聘用人員,聘用時間僅為10天,故雙方是短期勞務雇傭關系。于是,旅行社又向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人民法院起訴,請求“撇清關系”。
法院審理認為,張婷在為旅行社帶團過程中受傷屬實,其帶團是從事旅行社安排的有報酬勞動,也是該旅行社的業務組成部分,所以雙方存在勞動關系。今年4月,法院作出判決,與仲裁結果一致。
對于法院的判決,旅行社仍然不服,又向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
張婷的案子二審維持原判后,承辦法官告訴記者,每每接到此類案件,他們都希望為勞動者盡快爭取時間認定勞動關系,幫助其拿到工傷賠償,可是由于仲裁裁定和法院判決都需要一定程序,在漫長的等待中,很多重傷的勞動者由于無錢醫治,情況會越來越糟,甚至死亡。
■鏈接
女導游在帶團旅游時不幸遭遇交通事故死亡,其丈夫和女兒等4名繼承人,在獲得交通事故賠償54萬元后,依據為死者爭取到的工傷死亡確認書,將作為用工方的某旅行社起訴至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要求旅行社支付工傷死亡保險賠償金41萬多元,而旅行社則認為原告方在交通事故人身損害索賠案中已經獲得了巨額賠償,不應再獲得工傷賠償。
鼓樓區法院審理認為,在工傷賠償與第三人侵權賠償共存的情況下,人身利益可獲得雙重賠償。法院根據這一認定,判決旅行社向原告方支付一次性工亡補助金159525元、供養直系親屬撫恤金95245.98元。一審宣判后,原告方不服而提起上訴,二審審理過程中,原告方又主動提出撤訴。9月上旬,原告方與被告方經法院做工作,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原告方拿到了協議執行款。
□說“法” “社會導游”勞動關系混亂亟待解決
記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旅游局導游服務咨詢管理中心了解到,目前新疆已有近兩萬名導游,除了極少數導游長期受聘于旅行社外,絕大多數導游的管理服務由2002年成立的自治區導服中心以及相繼成立的烏魯木齊市導服中心、兵團導服中心提供,這些導游被稱為“社會導游”。由于“社會導游”與旅行社之間只存在借聘協議,因而類似張婷這樣的糾紛時有發生,勞動關系的混亂成了導游行業的頑疾。
一家旅行社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從現狀來看,旅行社無法跟導游簽訂勞動合同,理由是除了“養不起”之外,就是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雙方必須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