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車睡覺,下車拍照,車馬勞頓,還須強作歡顏對著鏡頭笑一笑”!有人形象地總結中國的跟團游,旅游不僅沒有達到增長見識、放松休閑的效果,反而勞心費神,比工作還累,旅游徒具形式。
想想,游客們從早到晚被導游“牽著鼻子走”,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看規定的景點,你不想強裝笑顏,拍照走人又能如何?接下來,還要吃規定的飯菜,住規定的賓館、逛規定的市場,系列“規定”動作,又讓人如何放松得下來?
倘若遇到正規旅行社,這些“規定”能夠完全按照合同規定全部兌現,那還算是你的幸運,要是碰上無良旅行社,“規定”被打了折扣,承諾的“四星”酒店變成了“三星”,八菜一湯成了四菜一湯,一小時購物變成了三小時,那就更慘了。
中國是一個旅游大國,河流山川,多姿多彩,名勝古跡,如詩如畫。但中國旅游業似乎并沒有大國氣象,地方政府將旅游資源開發混同土地開發,過度注重眼前利益,過度依賴門票經濟,導致熱門景區門票連年上漲,旅游消費在國民消費中仍算奢侈,難以惠及大眾。
即便是這一部分“先富起來”的旅游消費者,他們在經濟上可能先享有旅游資源,但同樣不完全具備成熟的旅游心態,過于浮躁,疲于奔命。“多快好省,到此一游”即獲滿足。而且越是熱門的景區,越是趨之若鶩,很少因為熱門或冷門景區降價改變路線錯峰出行,與地方政府熱衷“門票經濟”遙相呼應,形成了中國旅游業的一大怪圈。
醉近網友對“門票降價”的熱議,再次證明了這種怪圈的存在,前兩天,國家發改委公布了一批降價景點,網友立刻痛批“降價的只有冷僻景區沒有5A等熱門景區”,發改委馬上出來解釋,稱原本有一批降價景區已達到4A標準。
你看,無論游客還是官方,還是地方政府部門,對景區的級別、名氣、門票都顯得過于倚重,反而讓旅游的休閑本質被忽視,讓旅游開發成為高成本的面子行業,休閑豈能不流于形式?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恐怕即便是徐霞客也只能拍照走人,李白也毫無心情寫詩了。
本來,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旅游出行的愿望更強烈了,隨著勞動制度的完善,老百姓可支配的假期也越來越多,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休閑,享受生活,但是,如果沒有旅游觀念的轉變,即便是有錢,有時間,你仍然無法體驗到旅游的醉美妙享受,很容易徒具形式。
其實,要轉變觀念的遠不止游客,還有政府旅游開發部門,很顯然,地方旅游不應該成為地方政府的搖錢樹,而只能是地方利益的鋪路石,在如此澄澈的語境下,旅游應該成為人們的一種必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動的奢侈品消費。
評論員 王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