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服務中心、小賣部、觀景臺……景區里的游客服務設施必須遠離地質災害隱患點。昨天,記者從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全市375家公園、風景名勝區將全面開展“生態敏感區”普查,地處泥石流易發區、易塌陷區,經評估具有安全隱患的游客服務設施將全部遷出。
昨天,市園林綠化局公園風景區管理處處長張亞紅介紹,針對“7·21”特大自然災害全市公園、風景名勝區的災情評估報告以及災后重建的指導意見將于本周內出臺,各公園景區將針對各自的隱患點,有系統地開展重建。
“所謂有系統地重建,就不是路斷了修路,房塌了修房這么簡單。景區內有哪些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展開全面的普查。”張亞紅介紹,“7·21”特大自然災害,全市大部分公園景區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豐臺北宮國家森林公園等23家公園,房山十渡、石花洞等8處風景名勝區在這次強降雨中受損醉為嚴重。因設施受損,部分公園景區雨后一度停止開放。
災后,市園林綠化部門對受災嚴重的景區進行了調查,發現很多游客服務設施遭到破壞比較嚴重的區域,本身就是生態環境脆弱的泥石流易發區,或易塌陷區。“大雨一澆,山上的土變松,裹著石頭嘩嘩嘩地往下滾。”在房山一處風景名勝區,因為發生山體滑坡,一段景區道路整個被阻斷,路上的堆積物有幾十厘米厚,“幸虧當時沒有游人經過,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而這次景區受損醉嚴重的房山、門頭溝,原本也是煤炭、礦石的開采大區,山體及植被曾遭受到嚴重破壞,地質災害點、隱患點較多。“很多景區災后雖然搶通了道路,重建了房屋設施,但仍具有安全風險。”
張亞紅介紹,作為行業主管部門,下半年園林綠化局將推動各景區開展“生態敏感區”的普查。除了國土部門公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外,景區內是否還有其它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區域,也要查清。今后新建旅游服務設施必須避開這些區域。同時對于已經存在的服務設施,像游客服務中心、小商品售賣點等,要請專業部門進行嚴格的安全評估,如果不符合安全標準,必須遷出重建。針對景區內的生態敏感區域,要通過增加植被等手段,減少泥石流、山體滑坡、塌陷等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