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醉近一個周五晚上,我觀看了一場北京衛視播放的《就等你來》節目。這是一些企業公開招聘人員的節目,實際上,是企業老板與求職者公開對話并當場拍板的過程展示。在這場節目中,一位曾經從事了3年導游的求職者現場和老板們的對話,給了我——一個曾經的導游員和旅游研究者——一種刻骨銘心的感受,或者叫“心靈的刺激”。
這位導游叫郭程程,她的開場白可謂直接。她從2009年開始從事導游,并說非常熱愛這份工作,但到這個節目的目的卻是要“轉行”,不再作“導游”,而且是從事任何行業、任何職位都可以。其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不希望再在這個行業里干了,因為這個行業的潛規則讓她得不到安寧。有意思的是,在現場作為招聘方老板的槐洋先生當場表示,對這位求職者的表述頗有同感,因為他本人也是學旅游經濟的,但從未進入這個行業。
這一段簡單的對話,至少給了人們這樣的一些信息:
任何一個行業都比導游行業好,這個行業太黑了;在這個行業里,任何人也不得不昧著良心辦事,無論是為了自己的生存還是為了自己的同行,不得已而為之;無論是為了自己的良心,還是為了自己的前途,離開這個行業越快越好;
……
我自己當過導游,盡管當時還沒有導游資格評定制度,曾為沒有拿到導游證而遺憾。但我非常喜歡這個行業,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有一種自豪感、榮譽感和責任感。能在一般人很少直接接觸外國人的時候,有機會通過導游這個職業了解外部世界,結交海外朋友,幫助外國人了解自己的祖國,特別感到欣慰。盡管當時連外國旅游者送給的一支圓珠筆都要上繳單位,但覺得心里很踏實。客人寄來的一封感謝信,一張賀年卡,一張合影像,都感到很溫暖,小心地珍藏著。甚至30多年前我帶過的外國旅游團中,現在仍有人和我保持聯系,有的團員當時是個中學生,現在已經是名牌大學的教授了。
的確,我對目前導游這個職業在整個社會中的形象如此之差深感痛心,我本人也曾親自體驗過跟團旅游受氣受騙的感受,面對曾為同行的舉動感到迷茫。仔細想一想,造成這一窘境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在導游人員身上,而在于制度和管理的缺陷,這才是醉值得深思的。對此,我曾經與從事這個行業的同齡人和年輕人討論過,大家都充滿了無奈和糾結。我相信郭程程現場講的是真話,在這個行業中有不少人是不愿昧著良心辦事的,但個人又無可奈何:要么選擇離開,要么隨波逐流,實在是難以獨善其身,頗有一種“逼良為娼”的苦澀。
我雖然與當代的導游人員不是同代人,但我深知這個行業的艱辛。說白了,導游工作是個良心活。一個真心愿意把導游當作職業的人,一個真心熱愛這個職業的人,他們付出的努力和辛勞遠遠超出業外人士的想象。作為一種職業,面對著不同文化背景、社會背景的旅游者,重復地游覽著那些景區,反復地講述著同樣的故事,而且每次還都要保持著如第一次去、頭一次說一樣的激情,不變的笑容可掬,同等的耐心與熱情,這都需要一種追求與動力。我常聽到不少畢業于旅游院校的學生實習后抱怨說“受不了司機的氣”,并表示“一輩子不進入這個行業”。《旅行社管理條例》和《導游人員管理條例》頒布到現在,已經十多年過去了,關于導游行業幾乎是年年月月都在整治,“打黑”之聲不絕于耳,導游的惡習屢見各類媒體,行業的形象似乎并沒有多少改善。作為一個旅游大國并矢志要作旅游強國的國家來說,這的確是非常可怕的。
導游問題的存在,不應當單純從導游人員職業道德一個方面去檢查原因,況且誠信問題也并非是旅游業的“專利”,它彌漫于整個社會的各個行業。因此,作為政府管理部門不能滿足于頭痛治頭、腳痛治腳,要從制度上尋找缺陷,從源頭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