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米蘭、倫敦和紐約的奢侈品商店里到處都是日本人,挑選著醉昂貴的商品。30年過去了,中國游客取代了日本人,橫掃世界商場,成為黯淡的全球經濟背景中難得的亮色。
目前,這股強大的力量還正在變得更強大:麥肯錫剛剛發布的一份報告稱,當下的10年,可支配年均收入能夠支付得起私家車和小件奢侈品的中國城市家庭比例將增長近6倍顯然,中國旅游消費的繁榮才剛剛開始。
國外旅游業者普遍認為中國游客“挺有錢”
西班牙馬德里市中心某賓館做前臺經理的JAVIER表示,感覺中國游客挺有錢的,外出回賓館的時候,幾乎都拿著大包小包的名牌貨。中國游客和他談論的話題不像其他國家游客大多是詢問景點、特色文化等。他們關心的還有西班牙的房價,如何在西班牙做生意等。
而“睡廉價房,買高檔貨”,則是歐洲旅游業者對中國游客的描述。歐洲旅行委員會在一份研究中估計,不少中國游客會把超過三分之一的旅游預算用在購物上,寧肯把吃和住的錢節省下來買奢侈品。
國家旅游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為7025萬人次,同比增長22%;這一年,中國人出境旅游花費達到6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00億元,比北京市2011年一年的財政收入還多。
根據美國旅游協會的數據,中國游客在美國期間的支出平均比其他游客多三分之一。
英國旅游局負責人則透露,2012年倫敦奧運期間中國游客在英國的單筆消費居首位,平均每單筆消費為203.04英鎊。
國際退稅機構環球藍聯的數據表明:2011年,中國人的退稅總額占法國退稅總額的四分之一,高居首位,其后是俄羅斯、日本、美國而在五年前,日本還居首位,其次是美國、俄羅斯,然后才是中國。
“中國游客已經變得越來越搶手了”。法國旅游發展署中國專員齊勇如此評價。
各國頻出貼心服務“討好”中國游客
中國游客在海外的大手筆讓各國商家喜上眉梢,頻頻提供優待政策,極大限度地方便國人購物。
在巴黎的老佛爺百貨,為了歡迎中國顧客,這里所有柜臺都可以使用中國銀聯卡刷卡消費,許多品牌都聘請了懂中文的導購僅在一家名牌店,就有二十多名能說中文的導購。
然而,由于中國游客實在太多,LV、Gucci、Longchamp等奢侈品牌,常常需要排隊等候入場。LV甚至推出了“限購令”,每本護照限買1個包。
新加坡在眾多旅游景點增設了華文導游,設立了華文指示牌和說明。中國游客可以乘坐遍及全島的公共交通系統游覽各處景點,一路都會得到懂華文的新加坡人的熱心幫忙。
圖“便宜”隨大流卻不知為何要買
究竟是什么讓大批的中國游客將購物變成了出境游的主打項目?據了解,正是“比國內便宜,買了就算是賺了”的比較思維與“人有我有”的趨同心里醉終導致了國人的瘋狂購物。
一對來自長沙的中年夫婦,隨旅行社來到巴黎奧斯曼大街,一路上在導游帶去的每一個店里都要采購一番,從LV包到勞力士手表,花費超過十萬,他們的理由是“國內的東西幾乎要貴三成以上,買這些早就把機票錢賺回來了”。
買奢侈品反倒賺了,這是中國游客的普遍心態。
對外經貿大學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明月說,“大家都是坐著大巴車去的,很容易受影響。進到店里,所有人都擠在皮具、手表、化妝品這些奢侈品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