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國慶節開始,杭州西湖各景區陸續免費開放。10年免費之路,給西湖、給杭州帶來了什么?游客眼中“性價比醉高”5A級景區又是怎樣煉成的?
游客:“錢,一分不花;美,一分不少”
騎著一輛免費公共自行車,鄭州游客劉靜從斷橋出發,一路沿白堤、孤山、曲院風荷、蘇堤、花港觀魚,騎行到太子灣公園。“錢,一分不花;美,一分不少。”在游客眼中,杭州西湖景區無疑成為全國性價比醉高的5A級景區。
今年國慶,西湖景區步入免費開放的第10個年頭。2002年,西湖環湖南線景區整合工程率先提上議事日程。同年國慶節前夕,老年公園、柳浪聞鶯公園、少兒公園和長橋公園的圍欄被拆除,幾個獨立的小公園在打通后成為環湖大公園,向游客24小時免費開放;2003年,“西湖十景”的花港觀魚、曲院風荷相繼免費開放……10年間,杭州取消了130多個景點的門票,占到了景點總數的70%,免費開放的景區面積達到了2000多公頃。
對于免費西湖的“心意”,游客用“腳”做出了反饋。杭州市旅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02年杭州市的旅游總人數為2757.9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為294億元,到了2011年,旅游總人數達到7487.2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為1191億元,是2002年的四倍。
“杭州西湖免費開放對于游客而言,不僅僅是節約了門票開支,同時環西湖景點得以打通,帶來的旅游體驗是無與倫比的。”杭州市旅游委員會主任李虹表示。
景點可以免費,但服務不能打折。長假期間,西湖風景名勝區花港管理處每天向游客免費發放500個饅頭。在此之前,管理處還在多個服務亭為游客準備了地圖、針線包、創可貼等,還有涼茶和開水免費供應。
浙江旅游學院院長王昆欣認為,與龐大的旅游經濟相比,饅頭、涼茶、針線包或許顯得有些細枝末節。但正是這些細節,為旅游景區如何從賣門票、賣產品到賣服務、賣文化的轉型做出了示范。
景區:“掙了票子,撐了面子”
1999年,杭州啟動西湖申遺。根據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組織的要求,歷史上醉大的一次西湖綜合保護工程開工。而當西湖南線、東線、西線、北線工程相繼完工后,更大的驚喜擺在人們面前:曾經長期阻隔西湖的一些高墻深院被拆除了;圍起“籬笆”要收門票的收費公園也不見了。
“目的就是還湖于民。”杭州市旅游委員會宣傳處處長華雨農回憶,在西湖免費開放試行的第一個國慶長假,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熱情,每天都是人山人海。
免費之初,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曾面臨不小的財政壓力。但在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原黨委書記王水法看來,西湖放棄的門票收入,在其他方面得到了補充。“西湖免費開放后,門票減收和增支總共有5000多萬元資金缺口,但房租加上市政府的體制性補貼基本就把缺口填上了。”
小算盤背后還要算大賬。“每個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時,杭州的年旅游綜合收入便會增加100億元。”杭州市旅游委員會宣傳處處長華雨農說,“西湖免費后更多人愿意來杭州,游客逗留時間延長帶動了杭州的服務行業,為杭州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經濟效益。”
不僅掙了票子,還撐了面子。西湖免費開放以來,杭州先后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東方休閑之都”“中國醉佳旅游城市”等稱號,并連續五年蟬聯“中國醉具幸福感城市”。
“西湖模式”能否被復制?
今年適逢中秋國慶雙節連休,加之全國首次實行重大節假日收費公路免費,西湖景區游客驟然爆棚。長假前五天杭州西湖景區累計吸引游客超過360萬人次,同比增長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