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三峽后花園”之稱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在海拔1500余米的灣潭鎮(zhèn)鹿耳莊村,有一位了不起的女人,名叫孫書梅。10年前,她丈夫畢萬堂外出打工,不幸出了工傷事故,造成高位截癱,脊梁骨也斷裂了,由幾根鋼棒連接著。孫書梅成為畢家唯一的頂梁柱,上要贍養(yǎng)70多歲的公公(現(xiàn)已83歲)、公婆(2004年去世),下要撫育年幼的一兒一女,更要精心服侍身殘心灰的丈夫,艱難地支撐起一家大小的命運。10年來,3650多個日日夜夜,每次下地,她都將丈夫背到田里,隨時照護(hù),在五峰山寨傳為美談。鄉(xiāng)鄰們沒有一個不佩服她。他們說:“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女人做不到的事,孫書梅做到了。”
5月29日,筆者登上高高的鹿耳莊,來到孫書梅家。正是下午3點,太陽西斜,照耀著一面山坡中間的孫書梅家。粗粗壯壯的孫書梅正在木架板壁屋屋角侍弄苞谷苗,瘦瘦弱弱的畢萬堂坐在她身邊的田梗上。見到筆者,孫書梅熟練地背起畢萬堂,回到家里。畢家收拾得干干凈凈。我們坐下來,開始交談。孫書梅做這做那,比較沉默;畢萬堂則很健談,說他15歲的女兒和11歲的兒子上學(xué)去了。筆者問他:“你愛人就在屋角做事,你為什么還要她背去呢?”畢萬堂哈哈大笑,說:“我怕她跑了!”原來,畢萬堂的嫂子就因受不了他哥的木訥老實,生下女兒后不久就改嫁了。筆者知道他在開玩笑,就假裝認(rèn)真地說:“難怪!我說哩——你坐在道場上不一樣看著她嗎,原來是怕她跑了。”他這才實話實說:“她把我背到田里,是恐怕我一個人坐在屋里沒事做悶得慌。”他又深情地告訴我,在他剛遭遇不幸時,心情很不好,幾番尋死覓活,是他妻子三番五次對他說“我不會跑的,你放心好了”,同時,她下地時,無論多遠(yuǎn),無論道路多么彎彎拐拐的難走,她都背他到田里,邊做事邊和他說說話,免得他感到孤單,他才有了活下去的信心。我明白了,孫書梅不但是她丈夫身體的支撐,也是她丈夫的精神支撐。
畢萬堂告訴筆者,2000年,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政協(xié)醫(yī)療隊送醫(yī)送藥下鄉(xiāng)時,專程來家里探視他,并將他接到縣醫(yī)院,組織醉好的醫(yī)生為他治療,將他背上的鋼棒取出來;他妻子抓住這一機(jī)會,適時幫助他進(jìn)行鍛煉,現(xiàn)在傷口早已愈合、身上再不腐爛、疼痛除變天外再也不發(fā)了,原本毫無知覺的雙腿也早有感覺了,有一只還能活動自如了。10年來,上級黨委、政府及有關(guān)部門給了他家萬余元的物質(zhì)或現(xiàn)金捐助,專為他家投資1200元建了12立方的水池,每年給他家人平400元的民政救濟(jì);2003年,鎮(zhèn)政府干部職工一下就捐給他家1900元現(xiàn)金和6床棉被;去年,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檢修廠電氣團(tuán)支部給他正讀初二、成績不錯的女兒捐了600元學(xué)費,并承諾,如果以后她的成績不降的話,還將繼續(xù)捐助;去年初,現(xiàn)五峰代縣長、原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陳亮專程前來看他,除帶來單位捐給的棉衣和大米外,還自掏腰包捐了100元;從去年起,灣潭鎮(zhèn)黨委副書記、常務(wù)副鎮(zhèn)長褚東海決定每年給他正讀小學(xué)四年級的兒子捐助300元學(xué)費。黨和政府的關(guān)心,使他家擺脫了困境,但孫書梅沒有依賴黨和政府,早在2000年,她就開始尋找致富門路,栽了6000株薇菜,賣掉后收入千余元,帶動附近的鄉(xiāng)親也種起了薇菜;去年,她又種了4畝煙葉,純收入5000元。“政府有政府的難處,我們總找政府良心上過意不去,能靠自己的盡量靠自己!”畢萬堂說著,臉上充滿驕傲和自豪的神色。他時不時深情地凝望他的妻子,37歲的孫書梅則一臉?gòu)尚摺?/p>
筆者問畢萬堂,他和孫書梅是不是自由戀愛。他說“算是”。原來,16年前,他姐姐嫁到二三十華里以外的孫書梅的堂兄家,他常到姐姐家去玩,見到孫書梅,一見傾心,后來了解到她善良勤勞的人品,對她更加鐘情,就請人去孫家說親;孫家地勢好,孫書梅的爺爺奶奶、父母和4個兄弟姊妹都不同意她嫁到地處“高荒”的畢家,但孫書梅了解到畢萬堂是個聰明、有作為、家境富裕的小伙子后,義無反顧地嫁給了畢萬堂,沒料到才幾年就走上了一條千難萬苦、但無怨無悔的道路。
不知不覺間,一兩個鐘頭過去了。筆者離開孫書梅家,走上回去的山路。陽光暖暖地照著這寧靜的小山坡。筆者一路思索著孫書梅的故事,咀嚼出這個世界甜甜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