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林(國家旅游局規劃財務司巡視員、副司長)
王衍用(北京交通大學旅游管理系教授)
■ 主場嘉賓:
高舜禮(宜昌順達國際旅行社社總編輯)
■ 主持人:
劉思敏(宜昌順達國際旅行社社高級記者、經濟編輯部主任)
■ 文案策劃與編輯:宜昌順達國際旅行社·宜昌旅游網 沈仲亮 張玫
話題1.
社區型景區發展與原住民概念
主持人:在各種類型的景區開發中,涌現了一批社區型的景區,就是把原來的村落或街區圈起來,進一步開發打造成景區。管理方不得不與居住于其間的原住民打交道,導致景區的經營與管理環境異常復雜。去年8月婺源發生的當地居民閉門謝客、阻撓核心景區的事情,就是矛盾突出的一個反應。嘉賓如何看待這種潮流或者趨勢?
張吉林:實際上這是一個景區的開發方式問題,這里面要考慮開發景區的開發商、當地政府和社區居民幾個方面如何協調好關系。關系協調得好景區就開發得好,如果關系協調得不好就會帶來各種矛盾。開發景區的目的就是讓當地老百姓受益,讓當地的社區居民受益。
不管如何開發,前提是當地老百姓要受益,這是我們發展旅游的根本目的。一旦背離了這個基本原則,就容易出現問題和矛盾。江西婺源出現的事情,原因就在于老百姓的利益沒有得到比較到位的保障。隨著旅游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必須讓當地社區居民能夠得到相應的份額,分享發展的成果。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給你十萬塊錢會覺得是一筆巨款;時過境遷,景區發展到一定程度,給你一百萬也只占景區收入很小的份額,老百姓心里肯定會不平衡。這就涉及我們如何既在絕對量上保證居民的利益,又在發展過程當中讓老百姓得到應有的份額。
王衍用: 我感覺有兩個問題值得討論。
首先,社區是社區,景區是景區,嚴格說不能叫社區型景區。我們現在出現了有原居民生活著的社區旅游,其發展方向是正確的,這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后產品的新類型,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標志之一。過去我們是在經營景區,我們現在要經營社區。我們的開發理念是要從景區向社區提升,從景觀向環境提升。
其次社區型景區的經營和普通景區的經營大不一樣,對于經營景區我們是輕車熟路了,但是我們經營社區就比較復雜了。經營景區,只是和員工打交道,經營社區,要和居民打交道,關系就不是這么簡單了。以往,景區內的售票人員、管理人員、保潔人員等都歸景區自己管,但社區內的老百姓不歸你管。而且游客關注的就是社區的老居民的生活方式,包括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等等。人不歸你管,地方活動的主體和內容都不歸你管——這是經營普通景區和經營社區型景區的本質差別。因此,利益相關者能否擺平,如何挖掘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傳統,如何進行管理,這些都需要仔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