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晚在山東高密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說:“我的故鄉不僅跟我的成長有關,也跟我的文字密切相關。這里的泥塑、剪紙、茂腔等民間藝術和文化一直在伴隨我成長。”
1955年出生在高密一個農民家庭的莫言,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以家鄉為原型的“東北鄉”傳奇。在高密夏莊鎮平安莊村的西北角,記者看到了莫言的舊居。土打的院墻,灰白的瓦片,老式的窗欞,無不勾勒著莫言筆下那些童年的印記。據莫言的二哥管謨欣介紹,莫言在這里生活了20多年。
管謨欣告訴記者,這個房子是民國元年蓋的,1966年翻新,至今已有20多年沒人住了。他指著屋里的炕床說,莫言就是在這個房間結婚,他的女兒也是在這個炕上出生的。他說,莫言從小就對文學表現出強烈的興趣,8歲時就開始看大部頭的文學書籍。上學后,幾乎他寫的每篇作文都被老師當作范文在班里朗讀。
莫言小時候就非常好動,也非常樂意看書。“當時在我們這個地方書比較少,他就去每一戶借,《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他都看過。當時我們這還不是機器推磨,他就幫著人家推磨,讓人家借書給他看。”管謨欣說。
在距離莫言舊居東北方向十幾里地的孫家口村,有一座石橋。莫言小時候聽村子老人講過游擊隊在這里伏擊日本汽車隊的故事,長大后在他的文學創作中,莫言就把這段歷史寫進了小說。
據當地村民介紹,1938年在這個橋南邊,游擊隊搞了一次伏擊戰,當時打死了39名日本鬼子,其中,有一位叫中崗尼高,是中將。莫言《紅高粱》作品中都詳細描寫了這次伏擊戰。
在高密市第一中學,有一座三層小樓,這是當地市委,市政府與莫言研究會共同籌辦的莫言文學館。文學館共分文學成就、成長道路、文學王國、故鄉情結、文化交流五部分,全面展現了莫言探索的文學之路以及他對家鄉故土的深深眷戀。這里陳列著一本《蓮池》雜志,1981年,莫言的處女作《春夜雨霏霏》就發表在這本雜志中。
莫言文學館館長毛維杰告訴記者,到1983年,莫言的《民間音樂》也發表在《蓮池》雜志上。孫犁老師看了之后說這篇小說有空靈之感,從此以后莫言開始了他文學創作的道路。
據悉,1997年,莫言長篇小說《豐乳肥臀》奪得“大家文學獎”。2000年,《紅高粱家族》被亞洲周刊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1年《檀香刑》獲臺灣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醉佳書獎。2011年8月,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