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黃金周,以出游量大、路途擁堵、景區超負荷、創收猛增而創造了大量“史上之醉”。由于這個史上和之醉是廉價的,故也受到了一些檢討和詬病,有的甚至將其歸之于黃金周的假日安排,這便有些言過其實、矯枉過正了。
黃金周是對假日時間特別安排的通俗稱謂。每人以各自方式經歷了一些黃金周,有著不同的感受是自然的,但當事者未必就能把事情說準說透。這就如同領工資薪水一樣,人人都領工資、花工資、說工資,卻未必就能對工資制度發表專業的意見,原因是作為普通領薪人,未必是工資領域的研究者或專門工作者,人們盡可振振有詞、暢所欲言,但確具參考意義的含金量未必就高。黃金周問題也是同理。
黃金周是一種時間資源。它作為一種對閑暇時間的全國性統籌安排,就如同人們的合法收入,如何支配和使用是個人權利,即使總體效果不太好,作為個體自身也沒有什么錯。前些年和現在的極個別地方,偶爾出現對某種商品的排隊搶購,也會帶來暫時局部的不良后果,但對排隊搶購者而言,他以這種方式支配自己收入是他的權利。同理,黃金周時間如何支配,總體效果如何,不是黃金周自身的錯,也埋怨不著出游者,要查找原因應該去別的地方。
黃金周是對閑暇的一種配置。人們的閑暇如何安排,全社會的休閑狀況如何,取決于眾多的因素,閑暇安排只是其中之一。同樣的閑暇資源,可以做完全不同的安排,總體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這就取決于對社會生活的總體規劃、科學統籌和有效引導。目前,這方面還僅是起步和探索,尚未做到全國各地各部門都未雨綢繆、周密應對。因此,對“黃”(金周)是“挺”、是“廢”,都不是這個層面的問題,也替代不了對這類問題的解決。討論可以百家爭鳴,實質效果則另當別論。
黃金周是保障國民閑暇的一種博弈。黃金周數量的多少,應取決于國民休閑觀念和各方面的綜合保障能力。僅就數量而言,“朝三暮四”與“暮四朝三”本質區別不大,關鍵要看政府部門對假日需求的供給、保障和疏導能力,當然也有消費市場的成熟問題。目前,有些部門和層級對假日需求發揮了積極有效的引導保障作用,但不少地方、部門、環節還明顯存在軟弱、疲沓、脫節的情況,這種狀況如不較快改變,再增加黃金周也難以有效改觀假日形象;同時也必須看到,現在利于公眾自主釋放旅游休閑需求的空間有限,相當數量的人群尚不能自主支配帶薪休假,若不趕到黃金周出游就沒有機會,若取消黃金周就等于堵塞了他們近乎唯一的假日消費出口。黃金周作為中國特有的假日現象,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客觀原因,它的重要程度、利用狀況、存續時間,依存和受制于多重因素,要想改變也應從這多種因素著手。
近一時期,外界流傳了旅游方面的一些失實信息,有關黃金周的就是其中之一,或許反映了社會心態的一點兒急躁。其實,對于黃金周及黃金現象,我們還是應心平氣和、戒急用忍,作為一個正在脫貧致富中的人口大國,這類制度安排既是必要的,也應是中國特色的發明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