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7點,我們從西寧飛杭州,經停重慶,乘務員說,讓我們把行李全部拿下去,說是要打掃機艙,誰知道是騙我們,那架飛機改飛大連了。(8月13日騰訊網)
事后乘客們咨詢航空工作人員,回答是公司的正常航班調配,如果不這樣,延誤的航班可能更多。為了補救,從深圳調配了一架飛機來重慶,保證滯留在重慶的旅客能盡快回家。如果延誤不超過4小時,按照公司規定,是不需要對旅客進行賠償的。
這樣的說辭很站不住腳,有點霸王條款味道。公司航班調配,應該始于起點站。如果不是天氣、故障等不可抗力原因,中途是不能隨意調配的。不調配延誤航班更多的說法只能證明了要么是航班混亂不科學,要么是找借口單顧自家利益而漠視顧客利益。就算是真的需要臨時調配,也要事先履行告知義務,取得乘客的支持諒解,而非騙乘客下機后兀自離去。
就在同一天同一機場,還發生了重慶飛往西安的航班因故取消的事件。本來航空公司通知大家在昨天早上9點左右重新登機,結果乘客從早上等到中午,再從中午等到下午。原因是“航班故障延遲”,但航空公司也沒有履行提早告知的義務,使旅客們滯留機場長達17個多小時。這說明航空公司的經營服務確實存在不少亂象。
在國外,如果出現了航班延誤,他們普遍會有一系列的服務應對措施。首先,是明確航空運輸承諾,及時向旅客提供航班信息。讓旅客知道航空公司和旅客自身的權利及義務,幫旅客決定是否對行程作出調整,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沖突。其次是為滯留旅客免費提供電話卡、餐飲住宿服務。如果到達目的地時,國內航班超過了2小時,國外航班超過了4小時,就要向旅客進行經濟賠償,賠償金額可達飛機票價的兩倍。
延誤處理完后,他們還會對客人進行抽樣調查,內容包括旅客對延誤的處理,對航空公司員工的態度、效率和食宿質量等方面服務是否滿意等。讓旅客感覺自己受到了尊重,在某種程度上也為旅客提供了延誤后的一個宣泄渠道。大多數旅客會積極參與,表示不滿或提出表揚。航空公司醉終贏得的則是旅客的理解和回頭率。
同發達國家較為成熟的航空運輸市場相比,我們國家一些航空公司的服務做法確實有很大的距離,甚至是嚴重偏離了職業操守和法律條文的“跑道”。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公司打出顧客至上的承諾,做到誠信經營,守法經營應是服務“上帝”的根本保證。像這樣騙乘客下機,擅自拋棄處置的做法,使旅途無法安全“著陸”,嚴重背離了服務宗旨,只會永遠到達不了服務“終點”。(徐大發 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