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一個恰到好處的旅游區劃。既有城市的繁華精致,又不至過分龐大喧囂;既有鄉村的天然景致,又不至過分簡陋拙樸。因此,古鎮對于今天的城市游客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正是這種巨大的市場潛力,促使許多地方竭力挖掘自身的古鎮資源,打造古鎮旅游。而如何向游客們展現古鎮風貌,不同的地方卻有著不同的選擇。
逃不開的商業化
“這里的小商販太多了,經過他們的門前就拉著買他們的東西,像個商場似的”;“以前家家門前都是老人在喝茶聊天,現在搞得都是小店鋪,拉客蠻煩的。”游覽過南方某著名古鎮后,幾位游客發出這樣的感慨。
事實上,眼下在許多古鎮,游客們這樣的感嘆早已不足為奇。在記者走訪的一些古鎮中,幾乎到處都是購物或消費場所。即便遠看依然是古色古香的民居,近看也幾乎沒有居住功能,而是各種招牌的店鋪。尤其是沿街的房子,可以說無一不商。
古鎮的商業化,是業內爭論已久的話題。在諸多媒體報道和旅游論壇中,都可見對于一些古鎮過度商業化的批評之聲。業內人士指出,所謂“過度”,一個被普遍提及的指標是:原住民大規模外遷,古鎮內原本的生活風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被重新塑造的商業氛圍。
買一張價格不菲的門票,進入古鎮的大門。迎接游客的有形形色色的商鋪,令人眼花繚亂的古色商品。走得累了,有設在古建筑里的咖啡廳、快餐店;夜色深了,有各式檔次不同的旅館。在一些熱鬧的角落,還會有以“民俗”為旗號的演出。一些地方還開發出種種現代生活里的延伸服務,典型者如婚紗攝影。
消費,儼然成為古鎮旅游的主打牌。
然而,在譴責古鎮的過分商業化的同時,一個不應被忽視的現實是,商業化是古鎮旅游不可避免的必由之路。
學者楊樂民指出,領略原生態的風土人情,是選擇去古鎮旅游的人們醉看重的原因。然而,從旅游發展的角度看,這里面存在的悖論是:純粹原生態的,往往是無名的,不為人知的,難以作為旅游目的地;而如果有目的地進行旅游開發,由于旅游是市場行為,以旅游景區身份示人的古鎮,就避免不了引入商業氣息,不同程度地改變其原有風貌。
與自然狀態下的聚居地不同的是,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古鎮,實際上成為了被觀賞者,是游人們感受、探究、留念的對象,而不再單純是一種生活環境。一位熱衷旅游的驢友告訴記者,其實旅游者都明白,到古鎮去,要真正融入那里的生活是不可能的,那需要時間,需要精力,甚至需要付出一定的犧牲;大部分人只能是看客、過客、消費者。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消費其實是一種高效的旅游方式。對古鎮集中進行消費,或者說,通過各種消費,能夠在醉短的時間內體驗古鎮能夠給予人們的各方面的東西。
事實上,如果把原住民留下來,而要求他們保持原有的生活模式、不介入商業運作,這也是不近人情的。據記者了解,在許多保留了原住民的古鎮,原住民也往往放棄了原本的謀生渠道,轉而開店鋪、開旅館、做生意,或者成為景區聘用的工作人員,因為這是改善生活的一條捷徑。而這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們原有的生活風貌。
高效率的兩面
如果說,商業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進行商業化、把商業化的度放在哪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理解,造就了古鎮的不同面貌。
總的來說,古鎮旅游開發大致有兩種方向:一是大量外遷原住民,將古鎮打包進行整體規劃、重塑,全面進行商業開發;二是盡量保持古鎮原有風貌,留住原住民,并將這一點作為吸引游客的賣點,帶動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