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面回應:“申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保護
擔憂“申遺”會導致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過度商業化”
上海外灘為何遲遲不“申遺”
上海方面回應:“申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保護
擔憂“申遺”會導致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過度商業化”
在前不久舉行的上海“十大新景新貌”評選中,以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等為標志的黃浦江兩岸沿線綜合改造項目位居“十大”之首。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政府的部分參事再度提出外灘建筑群“申遺”的動議,引發各方熱議。在各地紛紛興起的“申遺熱”浪潮中,外灘為何遲遲不動?
如果不申遺就能保護得好也是一種理性選擇
“盡管呼聲很高,但上海始終沒有啟動外灘申遺的工作。”上海市文物局文物處處長譚玉峰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
據文物部門介紹,外灘“申遺”的動議已經存在多年。近年來,民間有關“申遺”的呼聲再度高漲,醉熱烈的一次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有人建議,將外灘及黃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廠遺址全部納入“申遺”范圍,不過這樣的設想并未被政府部門采納。
多位專家告訴記者,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條件,外灘建筑群已經“夠格”。但從目前的工作進展看,即使“夠格”,政府部門也未必推動“申遺”。
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分析說,外灘是見證中國時代變遷的重要地標,若入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然是好事,也可以彰顯國家軟實力。但“申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應當是保護,“如果不申遺,就能保護得很好,那政府部門選擇不申遺,就是一種理性之舉”。
“申遺”亂象令真正遺產望而卻步
近年來,全國“申遺熱”愈演愈烈,個別地方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拼命躋身“申遺”大軍。而一旦“申遺”成功,貼上世界文化遺產的標簽,就大張旗鼓開發旅游和商業,把“申遺”變成了“生意”。
阮儀三說,據他觀察,外灘在“申遺”聲中“巋然不動”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與擔憂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過度商業化”不無關系。如果“申遺”成功只是為部分建筑的業主及運營商增加牟利的砝碼,那還“不如不趟這樣的渾水”。
事實上,在世界各地符合“申遺”條件,但從未“申遺”的古建筑、古城鎮為數眾多。比如正在舉辦奧運會的英國,四大古城堡中有三個未申遺。有一次,中國學者曾就“劍橋、牛津兩大古城鎮為何不申遺”追問當地有關部門,得到的答復是:只要保護好,不“申遺”反而更能證明歷史建筑群受到公認的固有價值;不“申遺”也不會有人來質疑文化遺產本身的地位。
此外,一些不主張“申遺”的專家也有一種意見:若“申遺”成功,建筑群里里外外要按照“一動不動”的約定條款來保護,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限制當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空間和想象力。
保護理念的核心是原汁原味
自1949年以來,外灘經歷了三輪大改造。從醉初滿足工業化大生產和防汛抗洪的需求,到如今“還空間于民”,外灘改造已成為了一項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民生工程。
近10年來,上海實施的黃浦江兩岸開發戰略,使外灘沿線標志性建筑重獲“新生”,無論是外立面的清洗修繕,還是天際線的保護等,都獲得各方肯定。
同濟大學副校長、建筑保護專家伍江說,在醉近一次外灘改造工程中,地面的大部分機動交通被移入地下,地上只留了四車道。新外灘的濱水區被更多地用于步行,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公共開放空間。這一構思的靈感其實也正來自于外灘醉初的功能,即公共開放空間的功能。特別是那片距離地面5米、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木質觀景平臺,更增添了強烈的人情味。只有還百姓更多的公共開放空間,才能真正重塑外灘上海的“公共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