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網20日刊出評論《走出去,你不只是你》說,中國游客在倫敦奧運期間的平均花費成為倫敦購物“第一豪客”,由此引出了英國該不該放寬對中國人的簽證的激烈討論。海外“豪購”既反映出一些國人不成熟的消費心態(tài),至于“犯罪”印象,其實是對華人的偏見和“刻板印象”。
文章摘編如下:
倫敦奧運會期間,曾有多家媒體報道稱,中國游客在英國的平均花費比阿聯(lián)酋游客還高出10%,成為倫敦購物“第一豪客”。
雖然中國人在海外瘋狂消費的報道屢見報端,但英國人還是被如此集中的“豪購”驚呆了,奧運會剛一結束,英國文化大臣杰里米·亨特就發(fā)表聲明表示,英國將于明年啟動一項主要針對中國市場的“后奧運旅游”綜合推廣項目,包括出臺簽證簡化政策。
然而這一聲明馬上遭到英國內政大臣特蕾莎·梅的反對,其私人秘書發(fā)給英國首相私人秘書的信件16日曝光,信中稱,出于國家安全等考慮,內政部無法接受文化大臣的提議。
該不該放寬對中國人的簽證?兩位大臣針鋒相對的觀點倒是反映了歐債危機中的國家對于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的一種矛盾的心態(tài)。眾所周知,歐洲早已將中國游客當成“過冬糧草”,而英國由于復雜的簽證系統(tǒng)以及非申根締約國身份,使得握有真金白銀的中國游客往往“繞英”而行,此次奧運期間真正嘗到甜頭的英國人終于按捺不住也想從鄰居手中要一杯羹。
事實上,海外“豪購”既反映出剛剛富裕起來的一些國人同胞不成熟的消費心態(tài)。至于“犯罪”印象,其實是對華人一種偏見和“刻板印象”。
這種偏見不僅是觀念和文化差異造成的,也是意識形態(tài)不同引起的。其折射的是中國崛起后,西方人對中國的一種普遍態(tài)度。這也告誡華人,不管你有沒有錢,在與西方人的交流交往中,不對等依然存在;走出去,你不只是你,而是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保持中華民族善良勤儉、遵守規(guī)則、尊重他人的傳統(tǒng),依然十分重要和必要。(繭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