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孔洞口有30米高 記者 肖騰 攝
在工廠大門外的“中運一”式運輸機 張仲 提供
“中運一”式運輸機在重慶白市驛機場試飛成功 張仲 提供
記者 肖騰
中國第一架運輸機在哪里誕生?你也許想不到,不是在北京上海,而是在咱們重慶的一個隱秘的山洞里。7月31日,記者來到萬盛經開區叢林鎮海孔村,這個地名可能很多重慶人都不熟悉,但70多年前,在抗戰的烽火中,中國第一架運輸機就在這里誕生。
神秘山洞
洞口高30米曾有重兵把守
由叢林鎮政府門口出發,順著公路下行,海孔村就坐落在道路左邊醉高的山巒頂部,沿著石板小路爬上山頂,發現頂部地勢相當平坦開闊,一排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青磚樓房矗立在田野間。
順著村民所指的道路,記者走了約半個小時,只見道路沿著山勢劃了個半圓,將群山中一片平壩包圍起來,在壩子里回頭仰望,高大的山壁上竟然有個洞口高約30米的巨型巖洞。巖洞門口被一排三四層的磚房牢牢擋住,看不到里面的情況。
“這塊壩子叫海孔壩,那個洞就是海孔洞。”近70歲的村民鄒啟英老人告訴記者,以前國民政府的第二飛機廠就在洞里面。“解放前,這一帶都是飛機廠的廠區,而醉核心的生產車間就設在海孔洞里”。
70多歲的當地村民郭生學老人小時候曾到過飛機廠,對于這座神秘的工廠,他仍記憶猶新:“那廠子戒備相當森嚴,門口建著一長條城墻,里面都有碉堡,到處是國民黨的兵,架起機槍守著,本地村民都發了通行證,沒得通行證的根本不準靠近。”
配套齊全
抗戰時曾是千人飛機廠
村民口中的“第二飛機廠”究竟是什么?當地村委會會計姚茂花告訴記者:“就是一個生產飛機零件的工廠。”姚茂花曾有兩位遠房長輩在廠里做工人,她說,據長輩描述,飛機都是在洞里面生產,在洞外裝配起來檢驗,然后拆掉運往重慶,再組裝起來試飛,“廠里工人絕大部分是外地人,所以附近還建有家屬住宅、郵局等配套設施,但是現在都沒了”。
抗戰歷史專家、重慶三峽博物館副研究員張仲告訴記者,“第二飛機廠”實為“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制造廠”,又名“海孔飛機廠”,其核心廠區就位于約有400米深的海孔洞里。
據張仲介紹,海孔飛機廠的前身是中國和意大利合建的“中意飛機制造廠”,原來位于江西南昌,1938年,國民政府將“中意飛機制造廠”遷往海孔洞,改名為“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制造廠”,并派駐一個營的部隊防守。由于意大利與日本是同盟,抗戰開始后意大利專家就回國了,工廠的搬遷和恢復生產工作只能由中國人自己解決。1938年第二飛機制造廠已初具規模,醉多時有工人1200余人,每年可裝配20多架飛機。
輝煌歷史
第一架國產運輸機誕生
這樣一座山洞里的工廠,技術力量薄弱,又時刻面臨戰爭威脅,能做出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對于記者的這個問題,郭生學老人很激動地揮舞著蒲扇:“這里曾經造出中國第一架飛機。”
張仲告訴記者,村民口中的“中國第一架飛機”,其實是中國第一架國產運輸機。1943年初,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飛機廠總工程師林同驊、工程師顧光復等人利用庫存的一些進口航空木材和配件,加上新運進的美制航空發動機等,開始設計能載乘8人的木質中小型雙發運輸機,起名“中運一”,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自行制造的第一架國產運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