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移
截至昨日23時,彭州再次轉(zhuǎn)移龍門山風景區(qū)內(nèi)的3000余名滯留游客
義舉
遭受泥石流災(zāi)害的九峰村村民紛紛開著自己的車免費轉(zhuǎn)運游客
他們來自彭州不同的鄉(xiāng)鎮(zhèn)和村落,做著不一樣的工作。但是當特大泥石流襲來時,互不相識的他們走到了一起。
背柴油,抬擔架,開車轉(zhuǎn)運游客,免費提供食宿……我們記錄他們故事的同時,也曾試圖一一記錄下他們的名字。但是,幾乎無一例外地被他們婉拒:“沒必要,真的”。
再三地邀請,他們,當然,只是他們當中極少的一部分,終于在本報記者的鏡頭前,留下了一張合影。拍完照,他們又圍上來看了看鏡頭中的自己,然后互相開著玩笑:“這也要登報啊……這下出名了……我們也沒做啥子的嘛。”
東北游客遺憾未能道謝
昨日,在再次徒步前往銀廠溝的路上,看到本報記者胸前的相機,一群東北游客攔下了我們。確認我們的記者身份后,這群游客激動地拿出一張紙條,在紙條上寫了一個車牌號和一個名字:“李仁軍(音),川A968PV,九峰村11組。”
他們告訴記者,昨日中午從銀廠溝里徒步外撤時,半路上遇到了李仁軍。熱情的他主動邀請他們上車,將他們從洛水河送到了謝家店子。雖然距離不遠,但幾位游客感激不已:“互不相識,卻能夠主動幫忙,已經(jīng)覺得非常暖心,加上剛剛經(jīng)歷過泥石流的恐懼,(他)真的讓我們感覺很有愛。”
遺憾的是,就在游客們下車收拾行李時,李仁軍已經(jīng)開車離去。他們只能憑車上聊天時的模糊記憶,想起李仁軍這個名字以及他所在的村組,而車牌號碼,他們依然不能確定,“車都開遠了,看得有點不確切”。
來不及親口說聲謝謝,成為幾位游客離開彭州的醉后遺憾。昨日下午,成都商報記者在采訪時也沿途打聽,卻始終未能打聽到李仁軍的消息。
村民私車變成擺渡車
在打聽過程中,記者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群“李仁軍”的故事。
18日一早,一位姓陳的村民就開著自家的面包車,在洛水橋一帶幫忙轉(zhuǎn)運游客。昨日中午,跑了近2天的小面包終于停下來了,因為汽油已經(jīng)用完,左前胎爆胎。按照講述人的指點,我們找到了這位陳姓村民,聽明記者來意,他一臉詫異,不愿多說。后來,他的妻子才極小聲證實了此事。問起名字,一直不說話的他一把拉住老婆:“真的沒啥子,好小的事情嘛。”
后來,記者從隔壁鄰居處獲知,這位村民叫陳明春,來自九峰村10組,是“陳家老二燒烤”的老板。
就在昨日下午,在從銀廠溝返回路上,成都商報記者也偶遇了一位熱心村民。在主動邀請記者上車,并免費送到謝家店子之后,這位村民一聽記者詢問名字,擺擺手,開車離去。
巧合的是,緊跟著到達的一輛面包車司機,正是這位村民的哥哥。架不住記者的軟磨硬泡,這位司機終于開了口,稱自己叫牟幫德,剛才送記者的司機名叫牟幫祥,兩人是兩兄弟。牟幫德說,18號一天,他和弟弟都在幫忙挖路,昨日,路基本挖通,兄弟倆便開著自家面包車,往返轉(zhuǎn)運游客。
就在謝家店子外,成都商報記者看到十幾輛聚集在此的面包車,一打聽,原來全部是當?shù)卮迕耖_過來免費轉(zhuǎn)運游客的。一聽記者問名字,十幾位村民哈哈地笑著躲開:“用不著,用不著。”
請假為挖掘機背柴油
這又是一群沒有名字的主角。
昨日中午,記者在進山路上,遇到一群背著柴油的村民。起點在“鬼招手”(九峰村4組“大坡”塌方處),終點在洛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