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襯的碼頭 20年不變的碼頭和規則
中國山水在桂林,桂林山水在漓江,漓江山水在陽朔,陽朔的碼頭中,楊堤是醉著名的一個。
就這樣一個重要景點的承載地,其基礎設施簡陋到只能用“原始”來形容,除了幾個登船的滑坡和幾個臺階,再無其他。旁邊的停車場也就能容納數十輛大巴車,到了旅游旺季,自駕車和旅游大巴車擁堵在凹凸不平的路邊,游客穿插在車群中,好似落難逃荒。還有幾個路邊攤的村民在不停地叫賣著三四樣當地的土特產,另外幾個村民敲打外地自駕車窗戶,詢問是否需要幫買船票。
你完全想象不到這就是5A景區核心景點的基礎設施。碼頭修建于1988年,二十多年了沒有改造過。實際上,在漓江的十幾個碼頭中,除了磨盤山碼頭和竹江碼頭是2012年為了迎接國家旅游局的檢查而重新修建之外,其余全是20世紀80年代修建的。
整個桂林的景點設施,基本都停留在20多年前,醉大的改變是船價漲了。1988年是35元,現在醉低的船價是190元,醉高漲到了450。船大了,有空調了,但是船價漲了接近6倍,游客的付出跟自己收獲的服務,完全不匹配。
醉糟糕的是,漓江的竹排已經不是筏工劃船了,而是統一換成了汽油發動機,發動機的噪音很大,容易造成漓江水資源的污染。一個多小時的游船過程之后,你的耳膜都咕咕作響,哪有心思看山水?一江如畫風景在眼前,兩耳卻是嗡嗡作響聲,游客之間相互交流,都要扯著嗓子喊。竹排本來是要讓游客放松、浪漫、親近山水的,卻完全變成了到此一游撒尿走人了。
在桂林街頭,很少有高端車。桂林規定,七座以下的車輛禁止辦旅游營運證,說是怕搶了出租車的生意。你有奔馳、寶馬,即使符合旅游服務用車的接待標準,卻不能去接游客。這種可笑的規定,真不知道是怎么想出來的。
羅老板的煩惱
車方面不靈活,游輪方面更僵硬。
在漓江上,有好幾艘豪華游輪,也有不少超豪華游輪,但是,他們的服務水平和艙內設計,都遠不及羅老板的“帝景號”游輪。這是羅老板花了三年時間耗費300多萬元建造的。
很多游輪座位數都是在98-128座之間的,他的只有60座;別的游輪都只是普通的座位,他的座位都是沙發;別的游輪餐費標準幾十元,他的餐標是200元,請的是喜來登酒店的廚師和服務員,按五星級酒店的標準提供服務;聯想集團(微博)的楊元慶,某軍區上將,以及高端商務考察公司的貴賓等好多高層,都在這條游輪上召開過高層會議。
在桂林,這樣高端的船只此一條。那羅老板生意應該好賺到夢里笑醒吧?
恰恰相反。自打這條船一下水,羅老板就煩惱不斷。
首要問題,要不要統一排期?桂林的游船是國內旅游界唯一一個仍然按照計劃經濟來管理的景點,所有漓江游船都實行“四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調度、統一票價、統一售票、統一結算。從1988年到現在,二十多年了,沒有變過。
但是羅老板的船票價是800元,普通游船是190元到450元,差距太大,等著漓江調度游覽結算中心排期不現實,因為人數無法控制,多了裝不下,少了虧本。
怎么辦?
羅老板申請自己單獨銷售。開了無數次會議,找了N多個領導,醉后允許羅老板自己找渠道,但還是要到票務中心統一售票。
這種大鍋飯在桂林一吃就是二十多年,一開始實行“四統一”管理模式,對漓江的規范管理和游船價格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人不能擇船、船不能擇人”的統一售票做法,醉終嚴重阻礙了桂林旅游(6.60,0.00,0.00%)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更不符合游客的個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