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陜西,陷入上市爭議風波的宗教場所除西安周至財神文化景區外,另外一家就是聲名遠播的法門寺文化景區。圍繞法門寺景區的系列質疑實際上從建成開放之日起就一直持續不斷,其焦點主要圍繞景區供奉佛指舍利的資格及身份問題,以及景區利用佛指舍利進行的一系列商業化開發等。
假如不是法門寺寺院與景區之間曝出爭執,對于大多數公眾來說,恐怕還真是很難分得清同叫“法門寺”,寺院與景區卻并非一回事兒。那么,究竟哪個是真正意義上的法門寺,被法門寺鼎鼎大名吸引來的信眾與游客,究竟進的是哪個“法門寺”,會不會進錯了廟,拜錯了佛?
的確,即使“差之毫厘”,都可能“謬以千里”。同為法門寺,“寺院”和“景區”當然不能被混為一談。假如錯把景區當成寺院,似乎也只能怪自己粗心與無知。不過,“法門寺”的外衣何以披到了景區身上,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又何以走出寺廟,進了景區?關于“法門寺”的爭議與質疑,的確還不只是“法門寺”的大名被盜用這么簡單。
事實上,法門寺監院法師認為法門寺景區的做法嚴重損害了法門寺的聲譽和僧人的形象,也損害了社會道德建設,指出佛指舍利應該回歸法門寺依法供養才是正理。他透露,法門寺僧眾一致拒絕續簽協議。平心而論,寺院歸寺院,景區歸景區,法門寺監院法師所指出的的確是個常識,本不該存在爭議。
從這個意義上說,法門寺景區將佛指舍利作為吸引游客的賣點,并大肆進行商業化開發的做法,當然是一種違規行為。不僅如此,景區套用“法門寺”之名,本身甚至就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不過,從“法門寺僧眾一致拒絕續簽協議”這句話中,又不難聽出,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其實并不是被景區搶去的,而的確是寺院與景區之間曾經達成的契約。
換句話說,假如沒有法門寺點頭,佛指舍利恐怕并不會到景區去展示,至于法門寺景區何以能使用“法門寺”之名,也不難從當初的契約中找到答案。
按照協議,景區、法門寺、法門寺珍寶館3個單位的門票被捆綁銷售,實行一票制,每票全價120元。而景區建成開放時,更是舉行了隆重的“佛指舍利安奉大典”,舉世敬仰的佛教圣物佛指舍利被移放到了景區新建的合十舍利塔內。
可見,當初佛指舍利移放景區,也是經過寺院同意,并簽下協議的。而作為回報,寺院方獲得的是以當年寺廟門票收入為基礎,每年遞增5%劃撥給寺院。只不過,寺院方不僅醉終拿到的分成遠低于預期,景區甚至連寺院的施主都一并“搶”了去,利益受損的寺院,自然不愿再“為他人作嫁衣”。
可以設想,假如寺院從景區那兒得到了可觀的回報,寺院和景區實現了利益上的雙贏,或許并不會出現分歧,雙方也仍能合作共贏,這份協議也有望續簽下去。
從這個意義上說,法門寺曝出寺院與景區之爭,景區借佛斂財恐怕只是表象。對于傳統文化資源的過度開發與經營訴求,讓文化產業這只雞盡快下出“金蛋”,才是古老的佛教寺院派生出經營性的景區,甚至大張旗鼓進行商業化運作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