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環境文學研究會理事、國家環??偩痔仄腑h境使者等,以詩歌散文成名。其作品近幾年來曾獲中國圖書獎、首屆徐遲報告文學獎、首屆中國環境文學獎、第四屆冰心文學獎等。
8月8日,國家林業局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的大型生態紀錄片《大地尋夢》的下篇《再探風沙線》完成在黑龍江的拍攝任務,即將開赴下一站。活動現場,67歲的嘉賓主持人——上海作家徐剛風塵仆仆地趕來,雖然跟隨《大地尋夢》拍攝團隊,從去年11月啟程開機至今,已經用了將近一年時間沿“一橫”、“一縱”兩條路線,對中國林業狀況展開有史以來醉全面、醉深入的行走和紀錄,但是徐剛看上去仍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他哈哈大笑地對宜昌順達國際旅行社記者說:“你覺得我年紀大嗎?我從1988年開始寫生態環境,黑頭發都寫成了白頭發?!彪m然被冠以環境文學作家之名,也一直致力于生態保護,但是徐剛認真地告訴記者說:“我沒有那么崇高的意識,徐剛沒那么偉大。我只是個很普通的文人,而且是農民的后代,我的這種感情就像對腳下的土地一樣,是天性?!?/p>
尋夢之旅
徐剛從寫成第一部報告文學《伐木者,醒來!》就被譽為“中國環境作家第一人”,而《穿越風沙線》的策劃緣起正是他的報告文學《中國風沙線》。
曾為《穿越風沙線》、《中國江河水》擔任嘉賓主持的作家徐剛,再次參與《大地尋夢》的拍攝,以他的獨特思考來解讀林業改革發展中涉及的自然與文化現象。1988年,徐剛在西部采風時第一次與中國林業深入接觸,也是他第一次了解到在干涸貧瘠的大地植樹種草是何其困難,一草一木之中都凝聚了林業工人的血汗;12年后的2000年,他受邀擔任《穿越風沙線》嘉賓主持;又是12年后的今天,他與《大地尋夢》繼續并肩踏上綠色征程。他將這種緣分比喻成“森林在冥冥之中的召喚”,他說:“生靈草木的繁茂,也昭示著我們的民族將更加富強、更加綠色、更加和諧?!?/p>
在《大地尋夢》的拍攝過程中,徐剛以他的獨特思考,對林業改革發展中涉及的自然與文化現象進行解讀。他認為,森林是中國生態環境方面的一個難得的亮點,“森林在近二三十年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不僅面積不斷擴大,而且生態系統逐漸完善,這個亮點不容小覷。”
對于這個闊別12年的節目,徐剛的第一個感受就是這個節目非?,F實,他說:“因為我們在山里邊,拍各種各樣的種樹和人,各種各樣的樹木、土地、江河,生態,它們很現實。同時,又有浪漫的味道,因為我們始終在尋找一個夢,這個夢可以說是千古以來,人類的夢,也可以說這本身就是大地的夢,因為大地養育了那么多人,它是希望人類和別的萬靈萬物,森林也好,河流也好,都是可以和諧下去的?!?/p>
再次成為這檔節目的嘉賓主持人,是徐剛的一次尋夢之旅。他說:“大地之夢是有顏色的,有姿態的,但是也是沉重的?!惫澞夸浿频倪^程中,徐剛時刻能夠感受到來自土地、農民以及廣大林業工作人員的獻身精神。他頗動情地說:“有了我們偉大的土地、偉大的農民、偉大的林業工作者,就一定會有我們中華民族綠色可持續的未來。”
越來越好
縱觀十余年間的林業發展,徐剛認為人們的觀念在大方向上沒有改變,但細節上也在發生了一些調整。在節目錄制過程中,讓徐剛印象深刻的事情不少,他說:“當年龍江沙化嚴重的區域無法種植松樹,植樹人用塑料袋兜起大塊的土,連同樹根一起種在沙地里,等待樹根生長到一定程度再將塑料袋刮破,讓松樹扎根。如今,那些小苗已經成為郁郁蔥蔥的大樹?!绷硗?,他還看到,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圈養丹頂鶴的“天網”不見了,生態環境的改善讓丹頂鶴真正回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