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劉思敏
很高興,今天我們邀請到宜昌順達國際旅行社社經濟編輯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老師來共同探討旅游對于地產等其他行業的意義。劉老師,您好。據我們了解,根據多年對黃金周制度的跟蹤研究和深入思考,您曾經積極投身黃金周存廢之爭,成為“挺黃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看重黃金周的價值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看重旅游的價值,您認為旅游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哪些發展?能重點談談對于房地產行業嗎?
【劉思敏】國內旅游基本上是隨著黃金周的出現,開始呈現爆發性增長的。可以說,沒有黃金周,就沒有如今世界醉大的國內旅游市場。沒有這個國內旅游市場,也就沒有國民旅游消費意識的覺醒,也就不會有作為現代服務業與第三產業龍頭的旅游業的勃興。
事物都有兩面性,任何一個改革和制度都不可能惠及所有人,如果一個制度對多數人有益,就是一個好制度;或者說盡管它有缺陷,但是在沒有更好的制度能夠現實地將其替代的情況下,這仍然是一個階段性的好制度。從這兩個角度來說,黃金周都是一個好的制度安排。城市居民自然是受益者,至于農民,盡管大多數農民沒有得到什么直接的利益,但也不會使其利益受損;況且黃金周促進了國內旅游特別是鄉村旅游的發展,給一部分農民帶來了直接的利益,使其從第一產業進入第三產業,從單純農業變為觀光農業,帶來了多得多的附加值。
而且,在我國快速推進城市化的背景下,異地就業成為普遍現象,許多白領以及大量的農民工可以利用黃金周休息和回家探親。黃金周就像音樂中的休止符,暫時的停頓是為了歌聲更嘹亮。如果不是社會一起停頓的話,那些低收入的、工作沒有保障的、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就業人群是不敢休息的。黃金周制度就為這種停頓提供了一種可能,注意,都還不是絕對的,不少農民工在黃金周也得不到休息,或者舍不得休息。
那些單純以經濟的角度來衡量黃金周的學者,不過是“一葉障目”。黃金周從來不僅僅是一個和經濟相聯系的假日,其所承載的是個整套系統。黃金周長假對旅游、商業、餐飲、交通、景區、文化、體育、銀行、保險、通訊等各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明顯的促進和拉動作用,成為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如果僅僅從經濟層面來看待黃金周的話,是十分淺薄的,它已經是一個社會現象,影響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包括文化和社會心理。不管當初政府施行這一制度的初衷是什么,卻并沒有強制大家去消費、去旅游,只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條件,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制度安排。黃金周,是旅游周,也是休閑周,更是休息周。
黃金周制度還直接推動了休閑、度假旅游的發展。旅游業特別是休閑、度假旅游的方興未艾,催生了以滿足旅游功能為主要特征的旅游地產,雖然也有不少“掛羊頭賣狗肉”的所謂“旅游地產”廣受詬病,但無法否認旅游地產在中國興起的事實,其中的突出代表是三亞的亞龍灣、今典集團的度假酒店連鎖紅樹林、萬達集團的長白山國際旅游度假區等。
您有一篇文章《走出“從觀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轉型”的誤區》談到我國旅游業發展的轉型是必然的,卻絕對不會體現為以度假替代觀光的所謂升級換代的轉型。旅游目的地在實際旅游開發中要因地制宜,開發醉優化利用本地資源稟賦和市場條件的旅游產品,而不應該試圖用度假旅游產品的開發取代對觀光旅游產品的開發。您認為旅游業應該怎樣良性發展呢?現今旅游地產是個很熱的話題,對于地產商開發旅游地您有什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