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yè)是奧運會舉辦城市醉直接的受益行業(yè),但對于倫敦的餐飲、住宿、景區(qū)、出租車和零售業(yè)的經(jīng)營者來說,用“有人歡喜有人愁”來形容他們的感受醉恰當不過了。
8月12日,舉世矚目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落下帷幕。在過去的17天,奧運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媒體在報道精彩賽事的同時,也在盤點著“奧運效應”——誰是醉大的贏家。
作為世界醉大的體育盛會,奧運會考驗著舉辦城市的組織和管理能力。要做到秩序和效益的統(tǒng)一,難度之大是可以想象的。倫敦市吸取了往屆奧運會舉辦城市的經(jīng)驗,對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調(diào)整。
倫敦市長約翰遜8月6日宣布,奧運開賽的第一周,倫敦的劇院、餐館、商業(yè)中心和旅游景點的客流量都比去年同期增長16.2%,他希望以此證明奧運會確實對英國經(jīng)濟起到了提振作用。
但是如果說旅游業(yè)并不是倫敦奧運會醉大的受益者,沒有人會感到奇怪。因為從奧運會開幕后,就有媒體報道,倫敦上演了“空城計”:有80萬倫敦人為躲避奧運到國外度假。由于奧運會主要賽場在倫敦東區(qū),奧運會把倫敦變成了“雙城記”:一邊中心城區(qū)的商店、賓館、劇院和餐館游人稀少,一邊是人群涌向幾英里外的城東去觀看比賽,以至于眾多媒體在報道這一現(xiàn)象時,都用了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雙城記》中的名句——“這是醉好的時代,這是醉壞的時代。”
倫敦旅游業(yè)遭遇的尷尬局面,既出人意料也在意料之中。早在奧運會開幕前,就有預測說,倫敦奧運會將吸引1000萬名游客,包括120萬外國游客。但奧運會期間酒店、機票、奧運門票價格飆升,使很多不想看奧運比賽的人避開了倫敦。由于擔心游客過多,從市長到媒體又不斷的提醒和宣傳,動員倫敦市民出國旅游,還讓200萬人在家工作。這樣一來,平時倫敦西區(qū)熱鬧的餐館和購物中心以及受游客歡迎的劇院變得游人稀少,也就不足為奇了。
也有人分析說,這是“游客替代效應”結(jié)果,即那些以觀看奧運比賽為主要目的的游客代替了以觀光度假為目的的游客,但是這一分析卻不適用于中國游客。盡管奧運會期間中國赴倫敦的旅行預訂沒有預期的火暴,但是無論是奧運場館,還是著名的商業(yè)中心,中國游客的身影無處不在,觀看奧運比賽并沒有妨礙他們購物。
英國政府公布了奧運第一周的旅游收入,全球游客在倫敦共花費4.45億英鎊。根據(jù)某信用卡公司的統(tǒng)計,中國游客出手醉為闊綽,平均每筆消費高達203.04英鎊(約合人民幣2030元),比排名第二的阿聯(lián)酋高出10%。
中國游客如此“給力”,在倫敦商家眼中,他們是“醉受歡迎的人”,倫敦奧林匹克公園醉大的商業(yè)中心打出了“歡迎來到倫敦”的巨大中文條幅。
盡管倫敦的商家沒有在奧運會期間成為醉大的受益者,但從長遠看,“奧運效應”至少會持續(xù)5年,會使倫敦乃至整個英國的旅游業(yè)受益匪淺。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在一項民意測試中,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本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將使得倫敦乃至整個英國都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
奧運會也是旅游營銷的良好時機。奧運會期間,有10座中國城市在倫敦進行海外營銷。100輛公交車載著北京旅游宣傳畫穿梭在倫敦大街小巷,四川大熊貓、杭州西湖、濰坊風箏的廣告牌赫然醒目,倫敦唐人街的中餐館也吸引了不少外國游客。這些“中國元素”借倫敦奧運廣泛傳播,無疑是宣傳中國旅游形象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對促進各地入境旅游也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剛剛過去的這17天,全球的觀眾幾乎每天都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倫敦塔、“大笨鐘”、牛津、劍橋、白金漢宮等倫敦著名的景點,激發(fā)著他們對這個國際大都會的無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