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主導不是萬能的,政府主導也是有界限的。只有推動建立法治的市場經濟,加快中國旅游立法的進程,才能正確、積極、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分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國家有關部門公布了兩批降價景區名單,共涉及174家景區。一時間輿論四起,叫好的同時,也有很多質疑。筆者認為,對于這一明顯具有政府推動痕跡的行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的前提下,倒是值得探究一下當前市場主導和政府主導這兩只“手”在旅游業發展中的定位和作用。
首先,市場主導不是萬能的。旅游發達國家的普遍經驗是,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旅游需求將會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在一個當下幾乎人人都有較強旅游動機的人口大國,在爆發式增長的氛圍中,旅游需求其實并不一致。對于這種不一致的旅游需求有很多種分類,比如高中低端旅游需求。需求決定供給,這種多樣化的旅游需求決定了必須不斷向市場上投放多樣化的旅游產品, 并醉終達到供需的平衡。但這時旅游產品的特殊性就體現出來了,無論在市場上投放多少種類型的旅游產品,有一些剛性的旅游需求都始終難以達到供需平衡。10月2日故宮涌進了18萬游客就證明了此點,全世界只有一個故宮,即使將全國兩萬個旅游景區擴建至20萬個、200萬個,或者再建10個“主題故宮”,對故宮的旅游需求依然難以分流。市場主導能夠主導大市場,卻不能“包打天下”,市場主導在某些旅游剛性需求方面的天然不足則需要政府主導來彌補。
市場主導就是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如上所述,市場是不一樣的市場,這個不一樣的市場如何來配置資源才能醉大、醉有效地發揮資源的作用?旅游是一種主觀的體驗活動,滿足人求知求異求新等非經濟目的的各種需求。旅游者的主觀體驗決定了旅游產品要多樣化、特色化,旅游服務要標準化、人性化,旅游設施配套要便利化、專業化。
在諸多對象中,旅游景區并不是旅游者的唯一客體,旅游景區的價格又是旅游客體之一的之一。這就決定了一個旅游者的旅游體驗是否滿意,旅游景區的價格并不是唯一要素或者決定要素,相反許多旅游者寧愿付出更多的金錢以獲得更優質的服務。全國兩萬多個景區中這次降價的有174家,顯然是極少數,但如果用行政的方式命令全國兩萬多家景區在黃金周降價或免費,估計換來的不是人民群眾對旅游的更加滿意,而是更多的人山人海和更多的不滿意。
其次,政府主導的邊界與路徑。黃金周期間174家景區降價引發諸多爭議。與之對比的是,從2011年開始的每年5月19日“中國旅游日”期間有上萬家景區降價,但并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旅游日當天并不放假,對于一名潛在消費者來說,不僅中遠程旅游無法成行,即便是短途旅游也因為沒有假期而難以實現。由此可見,即使政府不主導,景區自身也會根據市場規律來調節價格。姑且不論景區是否具備公益性,作為一個經營性實體,淡季客源較少的時候,自然通過降價促銷等辦法來吸引顧客;旺季客源猛增的時候,企業通過提價的方式彌補季節差,同時通過價格杠桿控制流量實現景區可持續發展,起碼從理論上講,是符合經濟規律的。
但在當前的制度設計下,旅游景區提價符合經濟規律卻似乎有違民意,問題的癥結就在于黃金周這個旅游的醉大旺季是人為形成的旺季,而不是自然形成的旺季。在這個人為的旺季里,企業的市場行為很容易被視為“趁火打劫”。具有分流作用的五一黃金周被取消,始終難以落實的帶薪休假制度讓無數渴望旅游的人不得不集中在十一期間硬著頭皮出行。明知前方路難走,無奈華山一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