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旅游業在過去幾十年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的成就,但是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坦言,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相對于公眾對旅游休閑日益增長并不斷變化的需求,我國的旅游組織方式和服務水平仍然落后,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矛盾。
日前在山東萊蕪雪野召開的2012“雪野圍爐·中國旅游未來發展趨勢論壇”上,戴斌分析說,今年中秋國慶黃金周,連續出臺了高速公路小客車免費和若干旅游景區門票下調等一系列惠民措施,雖然帶來了交通擁擠等問題,但是客觀上促進了中低收入階層的城鄉居民參與到旅游活動中來。通過這次考驗,也集中暴露出我國旅游業存在的不足。
山東省旅游局局長于沖在此次論壇上表示,未來5~10年中國旅游將仍然以觀光旅游為主,即使部分消費者進入休閑度假時代,休閑度假也不會像國外人那樣,光呆在一個地方曬太陽、喝啤酒,他們還是喜歡到周邊走走看看,觀光景區仍然是度假設施的吸引物。
戴斌解釋說,我國民眾觀光、休閑和度假旅游的普及化程度還不夠。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居民2011年的國內旅游出游率僅為1.4次,其中又有60%以上只是進行了探親訪友等非典型旅游活動。城鎮居民的人均出游率也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2011年,國內旅游出游人均花費731元,這其中還包括了交通、住宿、餐飲等基本消費。
“你不能說本地是某個名人的出生地或者曾經工作的地方,游客就會來。也不能說這個地方山水是獨一無二的,別人就必須來。更不能保證你通過廣告讓全世界都知道你,旅游市場就發展起來了。”戴斌認為,地理資源、歷史資源、文化資源并不必然等于旅游資源,只有當地方資源形成對客源地的吸引力的時候才可能成為核心旅游資源。
中國休閑旅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德安杰環球顧問集團總裁賈云峰提出,我國的旅游營銷形式陳舊,基本上是“老十樣”,包括“只能免費贈送樣本和畫冊、羅列景點無觀點旅游圖書、自娛自樂大型活動和節慶、為別人送錢立名演藝活動”等。
首旅集團首席專家李庚提出,未來發展旅游,要讓游程慢下來、游客住下來、體驗深起來、消費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