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清已是第幾次來到三峽人家了。每次遠方有友朋來,讓我推薦值得一游的景點,我總是會不厭其煩地推薦三峽人家。是的,行走在三峽人家,是平生難得的享受。沿著山峰腳下畫屏似的長廊緩步拾級,眼中的一切皆有詩意,連活動在江霧中的船只和影影綽綽的游人,也仿佛和大自然融合到了一起,變成了一幅完整的畫,妙不可言。
先是上山纜車,載著我們緩緩上行,一顆心也隨之冉冉上升,回頭看四周的風景,頓時有豁然開朗之感,心胸也變得開闊了許多。上得山來,眼前忽現幾塊突兀的巨石,這就是傳說中的燈影峽了:唐僧、八戒和牽著白馬的沙僧,在通往西天取經的路上迤邐而行,前方另一座山頭上,隱約有孫悟空飛翔的影子……這一幅生動有趣的剪紙,太容易使人想起民間藝人制作的燈影,也太容易把疲憊的現代人帶回到純真的童年。順著懸崖上鋪設的山路,沿途長滿了一種名叫油麻藤的植物,當地人把這種青藤叫牛馬藤,取其做牛做馬的意思,引申義為低賤的生命。據說,只有低賤的生命才醉富有生命力,才能活得長久,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山里人要為子女取名“狗兒”、“石頭”的道理。山民們的人生哲學既簡單又樸素,足以讓世人稱道。
在堪稱人文地理活化石的“三峽人家”景區,難免產生懷古幽思。從洪荒時代治水的大禹,戰國時期投江的屈原,到明清時期民間殘存遺留的魚網、鼎鍋、三叉架……歲月的滄桑痕跡,在心里蕩漾起無窮的遐思,不由扼腕嘆息。聽完楚樂編鐘,散場后,行走在山路上,耳邊仍飄蕩著絲竹金石的旋律,古箏彈奏《高山流水》,像一曲天籟之音,撫慰孤獨的靈魂;古塤吹出的那一縷哀怨,像從歷史的傷口中流出的一聲嗚咽,讓一顆心久久顫栗不止。而此刻同伴們在山路上熱烈地討論生與死、性與愛、功名與淡泊……真實的生命律動離我這么近,卻分明有種恍若隔世之感。那時候我體會到的這一切,恰如景區中一個景點的名字:時光隧道。是的,今天的我們穿行在時光隧道中,如同古人穿行在時光隧道中一樣,終將成為一個永恒的點,成為時間鏈條中的一環。
據董事長邢昊先生說,三峽人家創建迄今已有12年歷程。這位文化人出身的老總談到景區的前景時,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與激動,興致勃勃地說起旅游公司的規劃,盤點家底如數家珍。邢昊醉得意的地方,是景區的文化,“要將三峽人家建設成一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公園!”——他說這話的時候,眼中閃爍著一縷迷人的光芒。
如今旅游與文化已是很時髦的話題了。有許多搞旅游開發的人,都意識到了文化在其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但是文化并不是橡皮膏藥,可以隨著性情到處亂貼的。文化是神奇的魔杖,有點石為金之妙處,文化人出身的老總邢昊,是深知這個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