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到旅游行列。游客代表的不僅僅是自身形象,也代表了一個城市的文明水平。由于游客素質良莠不齊,亂丟垃圾、聚眾圍觀、亂涂濫畫等不文明行為在旅游中十分普遍,常常被人詬病,有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旅游道德感弱化”。那么,對于游客文明素質暴露出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到過四川九寨溝旅游的人,都會有這樣的親身感受: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好,特別注重開展游客教育,可以說是中國甚至世界的典范。一進景區,導游在講解時,適時提醒游客不抽煙、不丟垃圾、不攀折花木,并用言行引導游客旅游“不留痕跡”。
而在山西五臺山,黛螺頂上的古寺里有一棵巍然高聳的千年古松。傳說這棵古松有“道行”,其樹皮能用來做藥引子,包治百病。于是,游人和香客們趨之若鶩,把樹皮用指甲一塊兒一塊兒地摳下來,好端端的一棵千年古樹,被摳得遍體鱗傷。
同樣的風景,不同的境遇,留給人們太多太多的思考。與其他行業一樣,旅游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旅游景區、旅行社和廣大游客的共同努力。
宜昌旅游界一位專家指出,旅游業不僅是滿足人們吃、喝、玩、樂的需求,也不僅是承擔對社會經濟的貢獻率,更擔當著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所必需的知識、文明、人文精神的傳承和教育職責。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專門設有游客教育中心,游客在進入景區前,都要接受觀光游覽前的教育。導游會告知游客一些當地的基本情況、游覽過程必須注意的基本事項以及可以提供的服務等。
相比發達國家和地區,宜昌對游客教育的研究還非常薄弱。當前,市委、市政府將文化旅游產業作為千億產業來打造,并納入到“十二五”支柱產業倍增計劃,如何在旅游經濟增長的同時,景區環境得到更好保護?
旅游景區的開發,眾多游客的到來,對環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響。要將所有不利影響降至醉小,游客教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途徑。
游客教育并不是用硬性管理手段對游客進行限制,而是要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改變游客的觀念、看法和習慣。湖南衡陽南岳區開展的“游客至上”教育,值得大家借鑒。城管人員發現一名女游客亂丟垃圾,他上前勸阻受到謾罵,女游客還動手將城管人員手臂多處抓破,城管人員選擇了忍讓。為此,城管隊給他發放了50元“委屈獎”。
近幾年,宜昌旅游主管部門和旅游企業,在游客教育方面也作了大量探索。市旅游局根據《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公約》、《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要求,印制文明旅游簡明讀本,普及文明旅游知識,促進游客旅游素質的提升,自覺維護旅游秩序,杜絕不文明現象發生。
同時,加強對旅游景點、游客集散地等公共場所不文明行為的教育規勸,引導游客恪守公德。在各景點和游客集散地設立“文明出游”志愿服務工作站,在全市旅游行業推廣文明餐飲禮儀,倡導節約用餐行為,引導游客文明就餐;旅行社對游客開展行前說明會,向游客解釋行程以及強調安全問題,引導市民文明出游;景區開展系列生態旅游活動,喚起游客環境保護意識。
在第19個“世界水日”到來時,長江三峽旅游公司邀請了宜昌市近千名中小學生走進三峽大壩,通過集體宣誓、在環保旗上簽名等形式,喚起公眾的節水環保意識。峽口、車溪、柴埠溪等景區開展消防安全應急演練,使游客在欣賞美好山水的同時,具備了景區防火安全意識,培養出有責任感的游客。
旅游是一種特別的消費,是對不同自然人文景觀的領略。市旅游局一位官員說:“不管是到比我們發達的地方還是不如我們的地方,對別人的風俗習慣和民族文化都要心存尊重,千萬不能花了錢,還讓人家笑話不文明。”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講解人員和導游人員對游客的影響是醉大的,尤其是對旅游團內的游客。導游是文明的使者,有義務教育和管好自己的隊伍。對游客不文明行為,導游要敢于批評教育,做到“潤物細無聲”。
游客教育,不僅僅包括現有的游客,也包括潛在的未來游客。只有現有的和潛在游客素質都提高了,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才可能得到更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