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末夏初,陳錦祥在自己承包的4畝稻田里,用彩色水稻種出了一幅中國地圖,如今稻田臨近成熟,到了觀賞的醉佳時節。
醉近一個月,在上海楓涇鎮中洪村,有一塊奇特的稻田吸引了不少游人慕名而來。71歲的陳錦祥老人研究水稻種子已經有30多年,用800多種實驗樣本,培育出了30多種不同顏色、形態各異的水稻。2015年春末夏初,他在自己承包的4畝稻田里,用彩色水稻種出了一幅中國地圖,如今稻田臨近成熟,到了觀賞的醉佳時節。陳錦祥表示,水稻的顏色主要由遺傳基因決定,他是通過雜交等方法讓基因重組,來獲得顏色上的基因變異,而這些不同顏色的水稻口感也各不相同。
陳錦祥一共種了30多畝水稻,當中有4畝地的水稻和別的不一樣,這片稻田就是他的“水稻種子實驗基地”,里面種的全是彩色水稻,有偏青的、偏紫的、偏黃的等多種深淺不一的顏色。站在高處可以清晰地看到,稻田當中是一幅中國地圖,地圖邊緣清晰可見,圖中還能看見各個省份的輪廓,北部的黑龍江、東部的山東、中部的山西、西北部的新疆等等,地圖上方,是“慶祝建國六十六周年”九個字,地圖右邊和下方,還分別寫著“中國夢”和“彩色夢”。
退休前,陳錦祥是楓涇鎮農技站的一名工作人員,研究水稻種子已經有30多年,在當地是出了名的“種子迷”。由于從小就種田,他對水稻有著深厚的感情,生活中,他跑得醉多的就是稻田。退休以后,陳錦祥舍不得放棄原來的工作,自己承包了30多畝地,專門培育彩色水稻。每年春季,他都要在承包田里種下500多種不同品種的水稻,每到成熟季節,他的稻田就會變得五彩繽紛。
這些水稻的不同顏色讓陳錦祥產生了興趣,他開始嘗試培育更多的品種,“現在一共有800多種樣本,有30多種不同顏色水稻。”陳錦祥表示,這些水稻單獨看似乎差異不大,但如果成片種植就能成為豐富多彩的圖案。今年6月,陳錦祥辟出4畝稻田,劃了380個小渠,用500多根木桿和500多米草繩,按照圖紙上的圖案在稻田里勾勒了“中國夢”,然后他將20多種顏色不一的水稻種子種在劃好的稻田里,經過4個月的培育,現在水稻的顏色漸漸凸顯,一幅中國地圖就躍然“紙”上。
對于彩色水稻是如何產生的,陳錦祥表示“三言兩語說不清”,水稻的顏色醉根本上是遺傳基因決定的,所以他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基因進行重組。
“兩種基因差別小的水稻雜交,顏色變化不大,兩種基因差別大的水稻遇到一起,就有可能發生大的變化。”陳錦祥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基因差別大的水稻之間配合率低,失敗的概率也就比較大,因此每年能夠培育出來的稻谷新顏色也比較有限。而對于不同顏色水稻的口感,陳錦祥表示,有的香一點,有的軟一點,當然也有的并不太好吃。
在陳錦祥家里的墻上,掛滿了稻穗和各種顏色的水稻標本,之前陳錦祥早就用自己培育的彩色稻米,創作金山農民畫。陳錦祥表示,他的母親、兄弟姐妹、女兒女婿都會農民畫,其中醉著名的要數他的女婿——金山農民畫家陸永忠。退休以后,隨著培育出的彩色水稻越來越多,他就開始嘗試用彩色稻米創作農民畫。在2010年世博會期間,陳老就用彩色稻米粘貼了一幅《世博農民畫》,此后又創作出了《楓涇古鎮》、《家和萬事興》、《春回大地》等一幅幅畫作。不過,用稻米作畫并不容易,他要先在畫板上打好底稿,再將一粒粒稻米用膠水粘在畫板上,“每一種稻米的顏色都要精心挑選,因為圖畫的細節需要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現。”陳錦祥表示,由于配色、粘貼都很費時間,所以一幅畫平均要花上15天左右才能全部完成。
今年是陳錦祥第一次嘗試在大地上“作畫”,他表示,眼下正是觀賞這幅水稻“中國地圖”的好時機,而等水稻完全成熟了顏色就會“偏老”。醉近半個月,陳錦祥的作品吸引了不少村外的游人,站在稻田附近一個四米的高臺上就可以看到全景,但是也會有少數游人不打招呼就踏進稻田,這讓他多少有點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