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2016年鄉村旅游節——民俗體驗之旅”3月22日在恩施芭蕉夷水侗鄉啟動。這是恩施市充分發揮鄉村旅游在扶貧開發中的戰略作用,建設美麗鄉村,推動農村邁向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從2015年開始,恩施市全市積極推進旅游開發與扶貧攻堅深度融合,目前已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3個,3A級景區4個,省級旅游名鎮1個,省級旅游名村2個,星級農家樂373家,仙居人家60家,“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9個,州級旅游扶貧重點村15個,讓農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和致富的夢想,將綠水青山變成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恩施社節又稱為過社,是每年必過的歲令節日。主要有“吃社飯”和“攔社”兩大內容,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進行。恩施社節具有原始性、神秘性、民族性、地域性,且完全自然傳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隆重。在恩施社節中,人們可以得到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啟發,感受到娛樂和審美的享受。
恩施社節——吃社飯
“吃社飯”,即是采摘野生香蒿,經切碎、搓揉去苦水、焙干成社菜,與臘肉丁、豆干丁、野蔥、大蒜苗、糯米、粘米等混合蒸熟成社飯,請親朋好友合聚品食,并相互饋贈。此俗源自古人社祭,社飯原是敬祀土地神的飯,現演變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習俗。由于社蒿(青蒿)具有很好的藥理作用,能治療和預防“腫、痛、癆、瘧、痢、痔”等多種疾病,所以社飯是土家人的傳統藥膳。隨著時代進步,社飯也越做越精,成為恩施佳肴。每年社期,市場有社菜賣,酒店餐館、超市有社菜、社飯出售。社飯也被評為恩施州十大名吃之一。
“攔社”,即是在春社日前祭掃三年內的新墳,第三年醉隆重,稱圓墳,主家請親戚人家送一“潑”和多“潑”花鑼鼓班子,準備酒食及紙扎的旗、傘、寶蓋等祭品,敲敲打打來到墳前祭奠,舉行安魂儀式,給墳掛紅色的祭帳,在墳前表演獅子、耍耍、蓮湘等文娛活動。此俗源自古人靈魂不滅的思想,認為死去的人三年內靈魂仍游離于人世間,三年后經舉行一定儀式將其送走,才真正進入鬼魂世界。因儀式與死人下葬所行儀式相似,民間有“重埋一道人”之說,與二次葬俗有關。
社祭,是中國古代醉重要和醉隆重的農事祭日,秋社衰微很早,春社遺風只在湖北恩施等部分少數民族行區殘存。
今后,恩施市將以全域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將“鄉村旅游”作為全年旅游市場營銷的重點工作,整合資源,依托主題節會,加強與客源地市場的對接,推動鄉村旅游轉型升級。
此次鄉村旅游節還將結合2016年恩施至上海直航航線的開通,攜手華東攝影家協會、省內外主流媒體,通過攝影師的鏡頭和各大媒體平臺持續聚焦恩施鄉村之美。活動中還將首次向外界推出農耕文明“活化石”——恩施社節,讓更多的朋友了解恩施獨特的民俗風情、淳樸熱情的民風、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