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長江航務管理局介紹,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帶來的庫區航運變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庫區航道進一步改善,庫區航道的寬度、深度和彎曲半徑加大,100多處主要灘險被淹沒,涪陵以下“窄、彎、淺、險”的自然航行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川江全線實現全年晝夜通航。 二是庫區通航里程延伸,許多不通航的支流具備了通航條件。三是庫區港口得到快速發展。四是庫區航運效益明顯。
曹廣晶:今后三峽工程蓄水時間還要提前
據新華社電 記者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獲悉,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的啟動時間較以前提前,是根據實際情況變化而優化調整的結果,隨著長江上游干支流上更多水庫的建設,今后三峽工程蓄水的時間還要提前。
記者發現,就三峽工程已進行的三次175米試驗性蓄水而言,蓄水啟動時間呈逐年提前之勢。其中,首次175米試驗性蓄水始于2008年9月28日;第二次蓄水始于2009年9月15日,前兩次均未蓄至175米;第三次蓄水于今年9月10日啟動,10月26日已達175米。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曹廣晶說,試驗性蓄水的實施是基于客觀情況的科學決策,蓄水時間提前是源于蓄水條件發生了改變。
據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每年9月和10月長江上游來水量減少較多。歷史上這段時間來水量的多年平均值是19600立方米/秒,但近六七年來,這一數值減少到約15000立方米/秒。
從泥沙問題來講,過去10月1日開始蓄水,是因為9月是重慶港區的走沙時間,10月蓄水對解決淤積問題比較有利。但據觀測和試驗,現在泥沙情況對重慶港淤積不構成大影響,蓄水可以提前。
此外,考慮到三峽蓄水對長江下游用水的影響,10月1日開始蓄水,若要蓄滿210億立方米庫容,大壩下泄流量就要減少得比較多,對下游取水、通航、生態影響較大,因此早蓄水對下游的影響較小。
曹廣晶說,汛期防洪是第一位的,在對防洪安全風險進行分析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從合理分配調度水資源來講,應該把蓄水時間與時俱進地作出合理的優化和調整。
175米蓄水讓三峽旅游淡季變旺季
往年從10月下旬開始,三峽旅游逐漸進入淡季。10月27日下午,記者從三峽旅游公司了解到,當天到三峽大壩旅游的游客達到1.2萬人次,創淡季旅游單日醉高紀錄。該公司管理人員告訴記者,由于近段時間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很多的游客都是慕名而來看蓄水的,大壩175米蓄水讓三峽旅游淡季變成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