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時的再三考慮,終于決定到湖北三峽人家去旅游,此時已是金秋時節,秋風蕭瑟,沒有了酷暑難耐,炎陽炙熱。去三峽人家景區,需從觀音渡乘船去索道碼頭,能坐在輪渡上徜徉于長江之水間,是我曾經的夢想。雖是坐過幾次了,依然是興致濃厚,哎!誰讓我是北方的旱鴨子呢,對江水對渡輪有著迷戀的情愫。站在船鉉上,感受著秋的涼意,微風兒攜著江水,形成了天然水霧彌漫江上,柔和濕潤,輕撫我的臉頰,滋潤著我的肌膚。
此時正值中秋時節,漫山已是層林盡染,由夏季一抹的翠綠演變為多姿多彩,有的蛻變為火紅色,有的漸變為金黃色,遍野的赤橙黃綠,渲染了長江兩岸,似一副彩色斑斕巨幅油畫。瑟瑟秋風搖曳著枝椏,萬紫千紅的葉兒,即傾翻起層層斑斕絢麗的波濤,蕩漾于山坡間,似飄舞的彩色綢緞,舞動了整個山脈。偶爾有那野獼猴桃在秋風中搖曳著,好似灰色的風鈴,招手歡迎遠方的客人品嘗秋的碩果。秋姑娘把七色彩虹揉進了山巒,讓兩岸江山變為一副秋韻景象的天然油畫。
朝遠方眺望,只見山巒疊嶂,山嵐籠罩,時而清晰如在眼前,時而隱遁如隔千里。沿江而置的房屋,鱗次櫛比,黑瓦白墻,星羅棋布,鑲嵌于山水間,好似仙境閬苑。俯視江中,只見江水泛著碧色的波浪,波光瀲滟,帆影點點,破浪前行。江面寬闊無際,深不見底,微風吹皺了江水,泛起層層漣漪,把兩岸旖旎風光倒映水中,山水相依,相映成輝,形成一幅幅山水動畫。
在觀音渡碼頭上岸,便是石牌鎮居民區了,這里房屋沿江而建,面朝長江,背靠青山,走在光滑的青石板鋪就的路上,欣賞著一座座徽式建筑,白墻,黑瓦,飛檐,青石,還有江邊獨特的船舵,船錨等標志,形成沿江岸邊一道獨特的風景。
雖是沿江邊布滿了商鋪,江水卻是非常干凈清澈,沒有一點垃圾在水里,青石板路也是干凈整潔,店鋪鱗次櫛比,排列有序,也是繁而不亂,有條不紊的,由此可見這里民眾具有非常強的環保意識的。
沿著青石路向西幾百米便是著名的宜昌保衛戰遺址。這里曾是中國人民為保衛宜昌阻止日軍南下,在石牌發生的一場慘烈的中日戰爭,被譽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石牌大戰中大敗日軍,從而譜寫了一曲“民心不失、國門不倒”的抗日壯歌。還演繹了一曲將軍與土家族姑娘傳奇相戀的愛情故事。電視劇《醉后的國門》便是在這里拍攝的。
在三峽人家索道坐纜車直達山頂,有幾座奇特的石頭吸引了我,好奇怪的造型,頭大身細,形狀怪異,是一層層頁巖石,好似天書灑落山澗。忽而看到巨石涯壁有紅色石刻,只見上面寫到,“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朋友介紹,這是郭沫若看到燈影石的奇景有感即興提的詩。才知道這里是著名的燈影石景點,因為燈影石是四塊崢嶸的巖石,酷似《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生動形象,每當夕陽西下,幾塊石頭倒映在深藍色的天幕上如演燈影戲一般,故名燈影石,崢嶸怪石投影天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奧,怎么少了孫猴啊,原來孫猴已飛躍長江對岸,或是尋找西行之路,亦或是化齋飯去了。
往山東部方向走去,江水被突出的山脈劃出了一道弧形,晚上月亮從峽谷間升起,照亮整個峽谷,恰似一輪彎彎的月亮懸掛在山畔,顧曰明月彎。忽然一陣悅樂的笛聲傳入耳畔,便尋聲找了過去,遠遠的變看到有一坐八角亭臺,有一書生樣子的男子在專心吹著笛子,遠遠往去,只見一襲白衣,,衣袂飄飄,玉樹臨風,盡顯儒雅之氣,此情此景,我恍惚以為自己誤進了仙山神界了,想尋著笛聲到那亭子上去,可惜沒找到路,后來知道這里便是知名景點邀月亭了。正如詩仙李白的月夜情懷,“明月臺上邀明月,月下獨飲,舉杯邀月,對影三人。”
來到山上人家,巴王寨是必須游覽的著名景點,這里是土家族居住地,古老的巴王寨便是土家人的國度,在半山腰間,用石頭壘建的古城堡,高高的厚厚的城墻,居高臨下,具有高度防御外侵的功能,這里有古老的拋石機,弓箭,弓弩,攻城車等原始兵器。寨子里則有石碾,紡車,農耕用具等勞動用品,還有古老的水井,八卦圖,無一不展示著土家族人民強悍勇敢,勤勞智慧的特征。看著這些古老的物件,仿佛穿越到古時農耕時代,人們唱著山歌,吆喝著黃牛,在農田里辛勞耕耘著,播下春天的秧苗,期盼秋天的收獲。
行至半山腰間,有一塊位于江水南岸,巨石形如令牌,高32米,頂部寬12米,底部寬13米,厚約4米,重達4300余噸,遠觀之雄偉壯觀,氣勢非凡。傳說這塊小山般令牌,是玉皇大帝被大禹治水的鍥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動,特意天降令牌讓神牛拱開一條崎嶇峽谷通道,滾滾江水得以疏通流過,猛獸般洪水被馴服,不再江水泛濫成災,遺禍百姓。打通的水路還為兩岸百姓帶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水中養魚,兩岸灌溉,水上運輸,幾千年來,養育了長江兩岸的百姓,這塊天降令牌是幾千年中華大地文明發展的見證,記載著歷史的變遷,也是大禹治水的豐碑。
沿著步游道一會便到了龍進溪,沿著溪谷朔流而上,一路上有大大小小的竹子制作的風車吱吱呀呀轉動著,晝夜不停的輸送著清清溪水灌溉農田。忽然,一陣天籟般歌聲傳入耳畔,只見對岸有那嬌俏玲瓏的女子在溪水邊浣紗,她們身著土家族紅色百褶套裙,頭上戴著綴滿銀銀飾吊墜的高高的圓形帽子,風兒一吹,銀鈴叮咚,好似清脆悅耳的演奏曲。姑娘們一邊唱著原始豪放的山歌,一邊嫻熟的浣洗著薄紗,靈巧的胳膊潔白、纖細似嫩嫩的蓮藕,此情此景,好似穿越時空,看到越國西施也是唱著山歌在溪邊浣紗,被范蠡巧遇帶去吳國做間諜的,從此改變了一個浣紗女一生的命運。此景正是應了那句古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耳聞著響遏行云的山歌,目睹著溪水浪花翻滾,一群野鴨悠閑自在的水中嘻戲,野鴨好漂亮呀,黃色的喙,黑色頂與尾,白色與灰色交織的花翅,美麗高貴不亞于白天鵝的,女兒性質盎然,和野鴨聊天,合影,鴨在水中游,她在岸邊追,忙的是不亦說乎,妙趣橫生。和女兒一起與野鴨待了好長時間,才依依不舍的離去。
這里還有演繹土家族風俗的表演節目,一直有所耳聞的儺戲卻在這里看到了,這是一場以祭祀為目的的戲曲表演形式,他們頭戴鬼神面具,身穿草衣,跳著原始神秘的舞蹈,意在祭神還愿,驅鬼逐疫。還觀看了一場土家族女兒哭嫁表演,那十位貌如天仙,嬌俏玲瓏的姑娘,把那哭嫁歌唱的是如泣如訴,悲天烏咽,一哭爹娘養育恩,再哭一母同胞親,高崗險峰難過人,何時才能見爹娘。是啊,因為地勢險要,遠嫁的女兒或許一生都不會見到父母同胞的。
也許是這里的地理環境所致,這里的人們幾乎都會唱山歌的,原始的唱腔,天然的歌喉,隨時都能聽到原汁原味的山歌,回旋于山水之間,余音繚繞,不絕于耳。
用一天的時間游覽了這里的主要景點,有點走馬觀花的感覺,還沒有欣賞夠這里的煙雨蒙蒙,青山碧水,峽口險要,旖旎風光。沒有領略土家族民俗風情的起源,及神秘的巴王寨的傳說,還有那不知何時建立的女子學院,好多的傳奇,神話故事,愛情傳說,神秘的事情等著我們去挖掘,去深入了解這個質樸,勤勞,勇敢,善良的民族。
每一次旅行,都會有豐碩的收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刻畫了神奇莊麗的山川大地,一次次奇妙無比的視覺盛宴,深深嵌入腦海,幾許感慨,縈繞心間。正如今年春晚強調的主題,千金萬銀買不來青山綠水,換不到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愛護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我們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