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有一代的歷史,一代有一代的傳說。代積層累,代代相傳,有的越傳越豐富,有的越傳越神奇,也有的自然而然消失了。那些流傳至今的傳說,就成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會稽山民間傳說,是紹興區域文化中的“山珍”,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稽山何崔嵬,奠此東南區。群山狀趨附,萬壑流縈紆”(宋· 張伯玉)。會稽山,綿延幾百里,其峰僅千米,但因其腳下有剡溪、娥江、鑒湖蜿蜒映照,也顯得氣勢不凡,“勢入東溟盡”。
然而,比之地理上的“巍巍乎”,則遠遠不如文化上的“赫赫焉”——會稽,是中國醉古老的地名之一,會稽山是《周禮》所定的整個大中國“東南區”揚州之鎮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華夏兒女無比崇敬的大禹歸藏于此,所謂“高山仰止”是也。
地理如此,歷史如此,加以會稽山未知無數,神秘難測,民間傳說就多了!明代何景明《述歸賦》云:“極禹穴之幽冥兮,窮會稽之勝概。”他自然做不到,但民間傳說里“幽冥”“勝概”應有盡有。
《會稽山民間傳說》采自鄉間草野,不作“宮廷秘制”,保存了“山珍”的原汁原味。初覽一過,便入山陰道上,人物應接不暇,故事引人入勝。所有這些傳說,反映了紹興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深厚的文化,體現了紹興民間很強的想象力、創造力、傳承力,表達了紹興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故是一種滿滿的正能量!
會稽山是紹興的脊梁和“龍脈”,但是會稽山的歷史文化和民間傳說,其影響遠遠不限于紹興一地。借用《世說新語》的話來說,叫“不徒東南之美,實為海內之秀”。
特別是上古堯舜禹時代,文字尚未發明,人們要對歷史做紀錄,只能利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此即為民間傳說。司馬遷后來寫《史記》,“上會稽,探禹穴”,關于大禹及夏朝的記載,便大量釆信了越地會稽山的傳說。而會稽山的傳說,也將日益顯示其獨特價值,對于我們今天審視民間傳說的價值、發掘民間故事背后的本真具有重大啟示。另一方面,對于民間傳說,我們應當采取審慎的態度。古代由于中原與會稽之間距離較遠,語言甚至要“九譯”,所以中原典籍中的“會稽山”,不少仍具有傳說的成分。比如,《山海經》云:“會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會稽之山即會稽山,在今紹興。這本來是十分明確的,有人抓住大禹歸葬之山不是“四方”的,于是便否定“會稽山在紹興”。事實上,論者的失誤之處很明顯:《山海經》本來就是一部民間傳說。
記得七年以前紹興出了一本《會稽山歷史文化》,李弘同志囑我為序,今天又讀到《會稽山民間傳說》,十分高興。紹興是文化名邦,人文寶貝很多,這兩本書,或可作為了解文化紹興的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