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山關又名太平關,雄踞黔北大婁山脈主峰旁,位于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海拔1400多米。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婁山關戰役是紅軍長征期間的重要戰役,由兩次戰役構成。第一次婁山關戰役在遵義會議開始前,中央紅軍與國民黨軍展開了多次斗爭,醉終以我軍殲滅黔軍兩個團而告終,為遵義會議的召開提供了有力的的戰略支援。第二次婁山關戰役發生在中央紅軍二渡赤水之后,此次戰役正式拉開了遵義戰役的序幕,為我軍由黔西向東發展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婁山關經過了兩次大戰役,被載入了中央紅軍革命史冊,兩次戰役的勝利,幫助中央紅軍實現了揮師北上的偉大戰略計劃。
一、第一次婁山關戰役
1935年1月6日,中央紅軍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烏江天險后攻占了遵義城。婁山關是遵義通向桐梓的大門,是貴州北方的要沖,若不占領婁山關,遵義城便無險可守,黔軍侯之擔部兩個團駐守在婁山關,企圖以重兵和險關阻止中央紅軍前進。為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新根據地”和黔北防線,以及確保主力部隊在遵義休整和遵義會議的安全,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下達重要指示:“必須趁敵人在桐梓和婁山關還沒有站穩腳根的時候,給他一個猛打窮追,擴大我軍的前進基地,攻打婁山關。”
1月8日近傍晚,第二師第四團趕到婁山關南面的板橋宿營,楊成武趁部隊在關下休息,與團長耿飆登上一個山峰觀看地形。楊成武說:“只見婁山關雄踞群山之上,峰巒如劍,直插云間,關勢險要,真是令人寒噤。”
通過多番偵查,1月9日,紅二師發起婁山關戰斗,紅四團擔任主攻,在團長耿飆、政委楊成武率領下,掃清板橋鎮守軍1個前哨排,進抵婁山關腳下。考慮到婁山關地勢高聳,如正面仰攻,很容易變成敵人的“活靶子”,耿飚決定采用一路正面強攻、一路繞關東小道抄襲進擊婁山關。隨即四團由板橋分道出發,一營長李光順率一營以正面佯攻做掩護,沿公路以梯隊形式展開向關口推進;二營劃分為若干個小部隊,從小道包抄,進入婁山關;偵察隊長潘峰率偵察隊和工兵連從關東側小路向敵人側后前進,意在截斷敵后路,并襲擾桐梓縣城。
扼守在婁山關上的敵人是從烏江防線潰退下來的侯之擔部國民黨軍對中央紅軍十分膽怯,聽到紅軍要正面強攻,立即用電話向其軍部請求增援,做撤退準備,敵軍部電話命令守敵"不準后撤一步",并命其注意警戒關口東邊小路,提防紅軍從側后襲擊桐梓。
時值下雨,當紅軍通信班戰士搭敵電線竊聽通話,得知敵人東側空虛,耿飚團長隨即命正面部隊暫緩進攻、關東側偵察隊和工兵連迅速斷敵退路,并襲擾桐梓縣城;隨后獲悉敵人軍部命關上守敵撤退、棄關退守桐梓,立即派李光順率一營正面強攻密集火力,從關南發動總攻,迅猛殺上婁山關。敵人在紅軍的猛烈進攻下,猶如喪家之犬,丟盔棄甲,向四處逃散。四團戰士一鼓作氣,乘勝猛追下關,沿南溪口、紅花園,直抵桐梓縣城,潘峰率領的側翼部隊攻克桐梓,俘敵數百,并繳獲大量物資。
為確保遵義地區北部安全,紅軍決定向敵軍發起反攻,由夜郎壩小路迂回敵后,阻截敵軍。1月10日早,紅軍與敵軍交鋒形成激戰,同時阻截敵軍后方的紅軍已到,并成功殲滅前來支援的敵軍。敵軍唯恐全軍覆滅,放棄了支援,一直打到黃昏,川黔敵軍成功被我軍擊潰,濫壩子、煤溪河一帶皆被我軍收復。
在此次戰役中,中央紅軍占領了婁山關,修建了防御工事,與烏江一線形成了防御整體。同時,紅軍在遵義建立了新革命根據地,還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打擊封建勢力、建立游擊部隊和革命政權。
二、第二次婁山關戰役
遵義會議的召開,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糾正了我軍在作戰部署上的左傾錯誤,為以后革命事業的發展開辟了勝利的道路。遵義會議精神傳達紅軍各部之后,蔣介石從各省調集40多萬兵力,分七個縱隊四面八方撲向黔北,妄圖把3萬多紅軍"聚而殲之"。為了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央軍委制定了在宜賓、瀘州間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爭取在川西北建立根據地的作戰計劃。但在土城戰役,特別是青杠坡激戰中,中央縱隊與三、五軍團遭到川軍主力郭勛祺旅和潘佐獨立第四旅的堵截,紅軍受到不小的損失,事態發展對紅軍極為不利,軍委立即指揮退出土城,及時一渡赤水河,進入川南古藺一帶地域,擺脫尾追之敵以改變被動局面。
在一渡赤水之后,中共中央北渡長江的決定受到了時局影響,原本打算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戰略部署,被張國燾的錯誤指揮打亂。由于紅四方面軍指導員張國燾抗拒中央命令,擅自吸引川敵,北攻陜南,為敵軍絞殺我軍提供了便利,致使遵義地區紅軍受到國民黨軍的全力圍堵。鑒于嚴峻的作戰形勢,我軍只能向敵軍防御空虛的扎西地區挺進,另謀出路。
扎西會議期間,毛澤東運籌帷幄,川滇之敵追來,對紅軍已成夾擊之勢;黔北敵軍兵力空虛,戰斗力較弱。毛澤東當機立斷,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決定立即回兵黔北桐梓,重占遵義,出奇不意地殺敵軍一個回馬槍。2月19日,軍委電令各野戰主力迅速集結赤水河東岸地域,然后兵分兩路,二渡赤水,向桐梓前進,迎擊黔軍。這才有了第二次婁山關戰役。
2月25日,十三團在向婁山關疾進途中,在紅花園與趕赴桐梓增援的黔軍杜肇華旅(王家烈的主力部隊之一)的第六團遭遇,敵且戰且退,由南溪口退守婁山關。婁山關右翼山峰一律是懸崖絕壁,不可攀登,左側是婁山關主峰點金山,相對坡度比較小,可能攀爬,且攻占之后可以居高臨下,俯瞰控制婁山關,攻占點金山是奪取婁山關的關鍵所在,不過黔軍已經在點金山布下了重兵。而與此同時,負責無線電偵察的二局,也得到一個重大消息:國民黨中央軍吳奇偉的兩個師,已經渡過烏江向遵義進發。如果中央紅軍不能很快拿下婁山關,就很有可能被黔軍、中央軍、川軍甚至滇軍匯合,壓制在從桐梓到婁山關的狹長地帶,形成一個決戰態勢。
2月25日下午,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命令十三團團長彭雪楓,政委李干輝擔任搶險奪關的正面主攻,十二團團長謝嵩、政委鐘赤兵率部接應。十三團在紅花園擊潰黔軍后,邊打邊追至關口東北側的點金山下,敵人居高臨下,憑險頑抗,紅軍開始進攻受挫,一營長負傷,教導員犧牲。紅軍多次向點金山發起進攻,都未能奏效,與敵人形成了僵持局面。
2月25日黃昏,為保證奪取遵義的主力部隊打開通道,彭德懷決定改變戰略方案,紅一、紅三軍團退守,由紅十三軍團為主力軍,從正面攻打關口,紅一、紅十軍團小部分部隊從兩翼包抄。紅軍攻擊開始后,敵人雖占據高位,但我軍攻勢猛烈,士兵分散,黔軍害怕后路被截斷,即下山占據關口兩側高地頑抗,紅軍趁勢奪占了制高點點金山。黔軍仰仗兵多彈足,又多次向婁山關猛攻,都未能得逞,只好退至關口和關南一帶高地與我軍對峙。
2月25日深夜,中革軍委發出消滅婁山關守敵,乘勝追擊遵義的指示電,令彭德懷、楊尚昆“應于次日迂回攻擊婁山關、黑神廟之敵,堅決消滅之,并乘勝直取遵義,以開赤化黔北的關鍵”。
2月26日拂曉,紅一、紅三軍團攻關部隊以正面攻擊和兩翼迂回包抄的戰術,向婁山關守敵發起總攻,紅三軍團十二團從正面出擊,十三團從左側,十團從右側包圍對峙之敵,十一團從左側遠擊迂回圍殲板橋之敵,并切斷婁山關、板橋之敵的退路。紅一軍團奪取婁山關以東石炭關,其他部隊圍殲前來增援的黔軍。
戰斗打響后,黔軍兩個團的兵力滿山遍野地向點金山發起進攻。紅軍居高臨下,連續打退敵人三次反撲,并乘勝追擊。在點金山制高點火力的掩護下,紅軍指戰員端上刺刀,揮舞大刀,直沖關口。經過一場白刃拼殺,紅軍終于占領了婁山關,紅軍指戰員如猛虎下山,一路與敵人肉搏沖鋒,直搗黑神廟。紅十團和十一團在小箐、牛網屯一線,與黔軍交戰不到一小時,殲其大部后占領了板橋。
2月26日傍晚,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相繼策馬登上婁山關。毛澤東突然想起一月前經過婁山關時哼過的幾句新詞。他再次跨上馬背,續完了《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該詞生動地描繪了紅軍指戰員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現以行草手書體放大鐫于婁山關口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蒼勁有力,蔚為壯觀。
婁山關景區《婁山關大捷》實戰演出
經過25、26日的激戰和反復爭奪,醉終在紅軍“正面攻擊、兩翼包抄”的沉重打擊下,黔軍兵敗如山倒,倉皇南逃,紅軍則乘勝追擊,1935年2月27日,紅軍重新占領遵義。
三、婁山關戰役的意義
前后兩次婁山關戰役,為遵義會議的順利開展和紅軍充分利用貴州復雜地形條件實施機動靈活的運動戰和四渡赤水贏得良機,成功扭轉了紅軍戰略被動地位,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和蔣介石企圖在川、滇、黔邊區圍殲紅軍的夢想,為實現長征的北上會師和醉終勝利奠定了基礎,擔當了挽救中國共產黨、挽救工農紅軍、挽救中國革命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