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內(nèi)部是禁止游客拍照的,布達拉宮坐落于海拔3700米的紅山上,表述著藏族人民超凡的智慧和厚重的歷史。公元7世紀,著名的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在遷都拉薩后創(chuàng)建了布達拉宮。公元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決定重建布達拉宮,經(jīng)過多年不斷建造堆積,直到193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后,才醉終成就了今**們所看到的布達拉宮。
布達拉又譯作“普陀羅”意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俗稱第二普陀山。布達拉宮依紅山壘砌,殿宇嵯峨,有橫空出世,氣貫蒼穹之勢。自下而上通過建筑布局的對比、夸張和渲染。體現(xiàn)了藏傳佛教中"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說",令人在千年之后,仍望之而生對佛境的凜遵之感。它是拉薩城的標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藝術(shù)的珍貴財富,也是獨一無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類文化遺產(chǎn)。悠久歷史,恢弘的建筑布達拉宮始建于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時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唐初,松贊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為妻,為夸耀后世,在當時的紅山上建九層樓宮殿一千間,取名布達拉宮以居公主。據(jù)史料記載,紅山內(nèi)外圍城三重,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宮殿之間有一道銀銅合制的橋相連。布達拉宮東門外有松贊干布的跑馬場。當由松贊干布建立的吐王朝滅之之時,布達拉宮的大部分毀于戰(zhàn)火。明末,在蒙古固始漢的武力支持下,五世達賴建立葛丹頗章王朝。公元1645年,開始重建布達拉宮,五世達賴由葛丹章宮移居白宮頂上的日光殿,1690年,在第巴桑杰嘉錯的主持下,修改紅殿五世達賴靈塔殿,1693年竣工。以后經(jīng)歷代達賴喇嘛的擴建,才達到今日的規(guī)模。
布達拉宮外觀13層,高110米,自山腳向上,直至山頂。由東部的白宮(達賴喇嘛居住的地方),中部的紅宮(佛殿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殿)組成。
布達拉宮坐落于海拔3700米的紅山上,表述著藏族人民超凡的智慧和厚重的歷史。公元7世紀,著名的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在遷都拉薩后創(chuàng)建了布達拉宮。公元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決定重建布達拉宮,經(jīng)過多年不斷建造堆積,直到193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后,才醉終成就了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布達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