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谷徑復,流潺湲些。屈原的長詩《招魂》,首次將“江南”詠唱并載記于書簡。如今,江南將重現2000多年前的屈子風采。8月1日,宜昌屈原文化公園開工儀式正式在長江以南的磨基山公園舉行。
這個占地200多公頃的超大主題公園,將為宜昌帶來什么?市民將在這里體驗到什么,游客來到公園玩什么?記者將從公園規劃方案中,為你一一解讀。
街區、書院、劇場
呈現“沉浸式”仿古場景
2021年,宜昌市研究提出“讓屈原成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標,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權威闡釋地、標準制定地、活動聚集推廣地”,即打造屈原文化“一標三地”。
屈原文化公園規劃方案顯示,公園選址位于宜昌城區江南磨基山片區,緊鄰長江,含孝子巖區域、西部山谷及中部山谷。項目總用地面積約236公頃,核心建設面積約66.4公頃。
項目將以屈原文化為主題,以文化+公園、文化+研究、文化+體驗的形式,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建設屈原文化公園,將屈原文化公園打造成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支撐。
臨江而建的屈原文化公園東接至喜長江大橋,西至磨基山公園,規劃區域內將通過多個功能分區,滿足文創產業、觀光旅游、研學體驗、文化休閑等多個不同群體的需求,集合了屈原文化研究、傳播、教育、展示、論壇等多項功能。
其中的主體建筑包括屈原書院、屈原文化體驗街區、屈原文化主題雕塑、九歌主題文化演藝劇場、科普教育的國際營地、以屈原文化為主題的懸圃高端酒店等。
以屈原書院為例,建筑面積約1.4萬平方米,包含屈原文化研究院、屈原主題圖書館及屈原文化體驗等。書院內用不同手段展示屈原作品、屈原相關文獻書籍收藏等;還將不定期舉行學術研究研討論壇,定期舉辦屈原文化展示活動,比如端午詩會、屈原文化節、長江文化節等。
屈原文化公園建成后,將以專家學者、文化愛好者、市民、青少年學生、國內外游客為主要服務群體,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論壇,出版研究屈原文化的書籍,組織青少年學生開展紀念屈原文化的相關活動,同時開展多元文旅活動,吸引游客觀光度假。
文旅、吃喝、玩娛 一站體驗游樂園
在聲、光、電營造的,富麗堂皇的楚國宮殿背景前,一場沉浸式劇本殺正在上演,參與的青年們身著漢服,扮演各自的角色,走進歷史復刻般的場景中,與屈原對話。這樣的場景,在屈原文化公園內或不是想象。
屈原文化公園不僅僅是一個主題觀光公園,更營造了多個仿古場景,實現文旅吃喝玩娛一體的大型沉浸式文化體驗景區。
這里有占地1萬平米的楚文化旅游街區。以文士學街的規劃方案為例,作為中國首個主題探索型沉浸式研學街區,這里將成為深度體驗屈原文化的最佳場景。整個街區建筑面積約1萬平方米,通過尋訪型院落空間營造一院一品的仿古場景,街道建筑極具楚文化特色。街上既有簡帛紙藝齋、楚風香物閣、秋蘭服飾店、古法蜜餌坊等兼具文創特產銷售和觀賞的業態店鋪,也有兵甲研習館、微縮楚辭藝館、沉浸式戲劇客棧這樣的旅游觀光場館。
更有主題花園式休閑園林和科普教育的國際營地。在香草園林內,有佳禽園、松柏園等三個高端休閑小筑、九個精致園林,可供游人漫步;文化營地內,將通過識別、展示中草藥、長江動植物等長江文化特色主題,成為青少年樂而忘返的研學勝地。
夜晚,公園內還能夠欣賞以屈原為主題的大型歌舞劇。九歌主題文化演藝,位于中部山谷,其中有天問閣、橘頌臺、幻谷從林等多個節點,將以文化演繹結合聲光電等元素,利用舞臺劇、動畫等多種方式展現屈原文化歷史。
公園內還規劃有以屈原文化為主題的高端酒店,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住宿的游客將在這里欣賞到優美的長江生態自然風光,更能夠一覽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獨特景觀。同時,還有多個主題型文化精品民宿集群,讓愛好個性的青年游客有更多自由選擇。
傳統文化也是戰略資源
彰顯城市獨特內核
作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宜昌屈原文化公園率先“破土動工”,有著重要的精神內涵和不可替代的獨特性。
今年1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通知,部署建設第5個國家文化公園,也就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全國兩會期間,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成為眾多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能納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范疇,也標注著地方在整個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所處的重要地位。
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曾成鋼提交的《關于把宜昌屈原文化公園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試點的提案》,通過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提案審查委員會審查并予以立案。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熊召政認為,作為楚文化重要發源地的宜昌,就具有其獨特之處。這種獨特,正來自被評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而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姜輝表示,傳承好、發展好屈原文化,對于延續歷史文脈、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傳播中國核心價值觀、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此,聚焦將宜昌與屈原緊緊鉚合在一起,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宜昌屈原文化公園的開工建設,將成為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支撐。要把弘揚屈原文化作為“戰略性資源”置于新目標新定位中整體謀劃,將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權威闡釋地、標準制定地、活動聚集推廣地,讓屈原成為永恒的文化地標。
以屈大夫、橙小秭、舟小龍、粽小歸等文創IP形象包裝宜昌本土農特產品;以屈原文化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和學術傳播為主攻方向的屈原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以聲光電劇場演繹屈原九歌故事,打造文旅產品……一個個發掘屈原文化資源“硬核”舉措在宜昌開花結果。
屈原文化公園對于宜昌的意義,不僅僅是多了一個景區和城市名片。從精神層面來說,也彰顯了宜昌在中華傳統文化上的獨特地位,體現了將文化資源提升到城市戰略層面的高瞻遠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