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設備維護臨時閉園的神農架官門山景區于今日(2022年8月25日)正式恢復開園,游客可正常游覽。
官門山景區是位于神農架省級旅游度假區木魚鎮的生態科普景區,209國道旁,屬于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范圍,是神農架重要景區和絕版景區,也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景區由兩條道路一條河流貫穿始終, 河兩側山峰林立,林木蔥郁、遮天蔽日,河內流水潺潺、終年不斷,全長8Km。沿線有典型的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特色的神農架群地質剖面、古老的疊層石、秀美的龍頭寨、奇特的地下暗河等自然景觀;有野人雕塑母愛、生物多樣性實林驗室、自然生態博物館、、國際友誼園、中國交通林、中國自然保護區聯盟林、名人名樹區等人文景點9處;有蘭花園、臘梅園、杜鵑園、神農藥園、薔薇園、樟樹園、滄桑園、紅楓園、百果園等珍稀植物保護園9處;有大鯢、梅花鹿、蛇、雉類、中蜂、狗熊等野生動物樂園。
神農架自然博物館位于木魚鎮官門山景區,是神農架地區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2008年,于2013年4月25日正式開館,占地面積2.6萬㎡,建筑面積1.4萬㎡。集地質、生物、科考、民俗于一體,神農架獨特的地質地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艱辛的科學考察歷程和淳樸的民風民俗在此得到全面的展示,是公眾了解神農架的重要窗口。
選址:地處峽谷風光旖旎的石槽河岸邊,遠離城市的喧囂與嘈雜,烘托出天人合一,寧靜幽遠的意境。
格局:由中南建筑設計院設計,采用分散式建筑格局,依山就勢,讓建筑融入環境,雖為人造,但宛然天成如同一幅美麗的畫卷鋪展在山水之間,凸顯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唯美意境。
建筑外觀采用傳統民居坡屋頂和吊腳樓的元素,看起來與民居相似,但又有別于民居,為了彰顯神農架自然博物館的時代性又在坡屋頂上增加鋼的元素,詮釋了炎帝神農氏在此搭架采藥的傳說,突出神農架“+架”字的內涵。
布展:內外呼應,動靜結合。將室外景觀與室內布展融合為一體,做到室內有標本,野外有實物,針對地質館獨特的地質地貌在沿河棧道和道路旁的重要地質遺跡點設置中英日韓四種文字的解說牌,詳細介紹地質特征、成因、形態等。
針對生物館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沿石槽河岸邊建設了蘭園、薔薇園等16個專業的珍稀植物保護園和大鯢科研觀賞區、蜜蜂園、錦雞園等5個野生動物園區。
創新布展形式,大量采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和場景再現試圖還原自然界中的原始狀態,呈現全新的視聽效果,增強其參與性和趣味性,充分發揮科普科考的功能。
主線:神農架自然展覽館是以“生命從遠古走來”為主線進行建設,神農架地區曾歷經多次地殼運動,才形成了如今獨特的地質地貌。這樣從神農架的地質起源建立了地質館和奇石館;隨著地球上生物的出現,生物館誕生了;為了認知這些生物就需要人們的科學考察,科考館應用而生;在考察的過程中出現了野人之謎,野人洞設置了;因野人與人類近似,這樣就慢慢發展到了人類的薪火文明,涉及到日常的生產生活就以民俗館作為收尾。
整條線索科學嚴謹,清晰明了,由此設計建設了8個主題館以及野人洞、4D弧幕影院、茶廊等配套設施。
綠化:柳樹林蔭中點綴一泉眼,泉水翻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映襯“萬綠叢中一點紅,動入春色不須多”的詩意,綠化帶采用復層式結構,做到綠化層次豐富。
以常綠草本植物麥冬為底層,配以冷杉、箭竹等植物,以松的蒼勁、竹的瀟灑、杜鵑的嬌艷、楊柳的多姿、臘梅的傲雪,麥冬的典雅等表達一份唯美的意境之美;春天杜鵑爭艷,姹紫嫣紅;盛夏綠意盎然,蒼翠欲滴;秋季銀杏蛻變,一片金黃;初冬時節臘梅怒放,一陣清香。季節特性明顯,色彩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每一個時節都展現出不一樣的美,更增添了一些山野之境和自然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