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人家,一個美絕了的地方。這條游玩路線,涵蓋了三峽人家景區的四大塊,分別是洪荒時代、巴人部落、峽江風情和龍進溪景區。游走三峽人家,感受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的別樣風情。身臨其境,感受哭嫁文化。
洪荒時代
始發站胡金灘,乘坐游船到達對岸的三峽人家風景區。下船,來到三峽人家索道碼頭,乘坐索道大約5分鐘的樣子,就來到了三峽人家的制高點,領略其第一大景區洪荒時代。
洪荒時代部分主要是一些山體景觀。這里的地質主要是沉積巖,它是由遠古海底的淤泥沉積而成,所以仔細看看,在每一層的巖層上,還有一些貝殼、小魚的化石殘留在上面。這是個石群,其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石體造型像極西天取經的人物。四下探路的石頭叫悟空探路,緊隨其后的是八戒前行,最富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石。而每當夕陽西下,從江面朝此看,似唐僧師徒取經的剪影,故稱燈影石。
明月臺是觀賞長江三峽第一灣明月灣的最佳地點。明月灣的得名,是因為從這里往下看,長江在此處轉了一個70度的彎,如同一彎月牙。長江三峽流程迂回曲折,但水流轉向最大的卻在這里,所以被譽為“長江三峽第一灣”。
沿著棧道往前行,遠眺可看到邀月亭。明月臺上邀明月,月下獨飲,舉杯邀月,對影三人,這是李白月夜下的情懷。縱然是在白天,也能能感受到古人的詩韻。站在邀月亭上,再眺望明月灣的話,也確實能夠感受到“長江第一灣”的美譽名不虛傳。
穿過百步梯,向下來到石令牌。這是塊神奇的石頭,傳說是玉皇大帝幫助大禹治水而下的令牌。它是目前中國自然形成的石碑中最大的一塊無字碑,更是治水的豐碑。石令牌有三四十米高,其氣勢非凡雄偉壯闊。
巴人文化
第二個景區巴人部落。類似一個城堡的游覽建筑,似乎只有電視中才有的場景,現在就活生生的出現在我們面前。這里的建筑一般以石頭和圓木為主,就是將整個寨子壘成一個城堡,類似于碉樓式的建筑。
順著石頭臺階而上,眼見大門上寫著古字“巴王宮”,兩邊的墻壁上還有巴人圖騰,這里的巴王寨和恩施土司城不太一樣,這個寨子保留了一些原生態的東西。
走進寨子,無處不在的巴人文化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這里是巴王和情人的居所,兵器室、白虎堂、祭祖堂、學堂、巴王的寢宮、鄂水娘的寢宮、公主王子的寢室等讓人應接不暇。
這里有很多圖騰是虎,據說這是巴人崇拜的神獸。另外,這里房前屋后雞犬相聞,鴨鵝嬉戲,古老的農耕用具一應俱全,屋頂炊煙裊裊,屋內茶香泗溢臘味滿堂,再現了“巴人部落”日常生活和生產場景。
在寨子里,有很多一間間的小作坊,依次有剪紙作坊、熬糖作坊、制陶作坊、膳食坊、釀酒作坊、織布作坊、兵器作坊等。
峽江風情
燈影洞,它是一個鐘乳石洞,整個洞是屬于巖溶地貌景觀。洞內的“五色奇音石”是燈影洞最為絕妙的景觀,它色彩豐富,呈黑、白、黃、灰、綠五色交織,色澤明晰,用手敲擊,可聽到鳴鑼擊鼓的聲音,令人嘆為觀止。
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它位于扇子山下,以前江邊有一塊橢圓形巨石,外形很像一只蛤蟆,后因建葛洲壩,水位上漲,將蛤蟆淹沒在江中,但泉水依舊長流不息。陸游曾經寫過詩句“巴東峽里最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指的就是蛤蟆泉。
燈影峽的峽段并不是很長,不過景致確實壯觀。江邊還有船工號子,俗稱纖夫。纖夫們根據江水的流向和船行的難易,一邊唱著號子歌,一邊拉動船前行。
最有意思的是,船工號子歌會根據流段的變化而變化幅度。
踏上古棧道,會偶遇洗衣的浣女,只見不遠處,一片安逸恬靜之境,估計便是到了美麗的龍進溪了。
龍進溪
龍進溪算是三峽人家最具風情的景區之一,這里正是應景了那句小橋流水人家。放眼溪口,龍進溪溪水成灣,碧綠如鏡,兩邊翠竹護岸,水面上悠然的漂動著白帆。
猴山大約有兩百多只活潑可愛的三峽野生獼猴,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猴子們不怕生,相反一個個膽子都非常大,一看見有好吃的,就都圍攏過來。
黃龍瀑和琴鷹瀑,通常美景背后必有故事。相傳天上的黃龍被三峽美景所吸引,途遇美麗的鷹姑娘,一見鐘情。玉帝得知后大怒,揮手成溝,將黃龍和鷹姑娘隔于峽谷兩岸。
一個寬大雄壯,一個溫柔纏綿;一邊龍吟虎嘯,一邊鷹飛琴語,演繹著不盡的相思。另外,這里還有聽泉閣茶樓,坐在上面聽著水聲,品嘗三峽的青茶,別有一番情趣。
三峽人家最有意思的土家婚嫁表演。這里有現成的鑼鼓,喜慶的花轎,還有能說會道的媒婆。漂亮的三峽妹子們排排站,挨個唱著山歌選新郎。另外,新娘還會舉行拋繡球的儀式,如果誰能接到繡球,那是極其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