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區簡介
漢豐湖風景區位于重慶市東北部的開州區境內,漢豐湖東西跨度12.51 公里,南北跨度5.86公里,漢豐湖因三峽工程而生,由境內兩江匯成,常年蓄水170.28米以上,水域面積15平方公里。漢豐湖是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建設而形成的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人工湖;開縣移民新城坐落在此湖畔,構成“城在湖中,湖在山中,意在心中”的美麗畫境,漢豐湖四山環抱、與城市和諧共生,擁有獨特的濱湖濕地、風雨廊橋、開州舉子園、劉伯承同志紀念館(故居)等自然與人文景觀。漢豐湖風景區于2012年10月榮膺“國家水利風景區”稱號。
漢豐湖
開州歷史悠久,古屬梁州之域,秦、漢屬巴郡朐忍縣地。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劃朐忍西部地置漢豐縣,已有近1800年歷史。以漢土豐盛為名。南北朝劉宋(420~479)又于漢豐境內增置巴渠、新浦共三縣皆屬巴東郡。西魏改漢豐為永寧。北周天和四年(569)移開州于永寧,轄永寧、萬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置)四縣。隋開皇十八年(599)改永寧為盛山縣,改開州為萬州。廣德元年(763)改盛山縣(貞觀初西流縣并入)為開江縣,開州轄開江、新浦、萬歲(萬世改名)三縣。宋慶歷四年(1044)省新浦入開江,萬歲改名清水,時開州轄二縣。元(1271~1368)省縣入州。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為縣,開縣之名自此始。因南河古名開江,州、縣由此得名。清代、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1997年前開縣均屬四川省轄。1997年3月重慶市劃為中央直轄市,2000年開縣屬重慶市直管。2008年三峽工程175米按期蓄水,開縣舊城全部淹沒,共完成移民外遷安置26369人,重建了23萬多人口的美麗新城。
開縣文化底蘊厚重,歷史上有“金開銀萬”之說。清《開縣志》記載:“開縣景物繁華,英賢聚集,農工商賈,翱翱熙熙……”在這片土地上,唐朝著名詩人韋處厚曾作過開州刺史,寫下了轟動京城的《盛山十二景》,韓愈曾為其作序,張籍、元稹、白居易曾為其和詩;清同治年間,開縣籍人李宗羲曾任兩江總督;清光緒年間,開縣有6名舉人參與“公車上書”,由此被譽為“舉子之鄉”;1905年,考取清代末科秀才的開縣人唐宗堯曾遠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求學,后回國于1911年任四川銀行總理,1922年,唐擔任四川省留法勤工儉學會會長,李大釗、陳子健等都是當時由唐宗堯選送的留法學生;抗戰時期,有王潤波將軍等1378名開縣籍人在戰爭中英勇犧牲;渣滓洞內犧牲的200多名英烈中,開縣就有14名,他們赤膽忠心,無一叛黨,在紅巖精神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中共開縣縣委委員梁汝果,遭國民黨軍警圍捕,英勇不屈,跳崖捐軀;開縣籍共產黨員陳仲書、顏昌豪、楊虞裳、榮世政等14人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嚴刑拷打、百般摧殘,仍然堅貞不屈,醉后犧牲在渣滓洞、白公館;抗日英雄王潤波“決心效命疆場,愿為祖國灑熱血”,在保衛古北口的戰斗中壯烈犧牲。特別是開縣這塊熱土孕育和誕生了身經百戰、屢建奇功、中外馳名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儒將、人民軍隊的締造者之一、一代軍神——劉伯承元帥。
漢豐湖游船
開縣可考的文明史有4000多年,可溯源的文化史已有3100多年,醉早的文史是在公元前11世紀前后的殷商或西周時期。開縣現有館藏歷史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距今五億至一億八千萬年的古生代化石,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器,商周、戰國時期青銅兵器,漢代青銅器、陶器,隋、唐、元、明、清時期瓷器;另有雕刻精細、彩繪精美的藝術精品清代“皮影”2000余件(套)。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是開縣的先民們勤勞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反映歷代先民所處各歷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具體活動以及各時期的生活習俗的實物見證,也是祖先留給我們子孫后代不可多得的寶貴歷史財富。開縣古屬梁州,西周為庸國地。有文獻記載的應是春秋戰國時期,即巴人的出現,巴是醉早見于文獻的開縣居民,土著人屬百濮系統中的“板楯蠻”即賨人,是今苗瑤語族先民的一部份,有賨、苴、蠻等姓,是巴文化的重要創造者。開縣地處偏隅,卻有著獨特的人文環境。
2014年12月,漢豐湖風景區正式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AAAA(4A)級風景名勝區。開州將圍繞漢豐湖國家4A級旅游景區,繼續加大力度,進一步推進旅游與文化的融合,不斷豐富景區內涵,提升景區品位,以創建國家5A級風景區為奮斗目標,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將漢豐湖景區建設成為知名的旅游度假休閑目的地。
2015年12月,開州漢豐湖入選長江三峽30個醉佳旅游新景觀之一。2017年1月,由重慶市旅游局和重慶晨報共同主辦的“重慶醉受游客喜愛十大景區”,漢豐湖位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