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區簡介
仙佛寺位于湖北省恩施來鳳縣,是我國開鑿年代醉久遠的石窟寺之一,建鑿于公元335年。石窟高約百余米,壁上佛三尊,依壁建閣三層,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樸精湛。在石佛北端的石壁上,刻有“仙佛寺”三字。
大佛坐于蓮臺之上,高約5米半;中間的大佛旁有小佛4尊,兩側的大佛,伴有小佛2尊,小佛高約2米。南有石窟群,刻有1米高的小佛19尊,整座石窟全長35米。古寺上依絕壁,下臨深潭,寺外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夏日也非常涼爽。每當皓月當空,影映清潭,憑欄觀賞,更覺景色宜人。
湖北省恩施來鳳縣仙佛寺
仙佛寺是我國開鑿年代醉久遠的石窟寺之一,建鑿于公元335年。石窟高約百余米,壁上佛三尊,依壁建閣三層,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樸精湛。在石佛北端的石壁上,刻有“仙佛寺”三字。
大佛坐于蓮臺之上,高約5米半;中間的大佛旁有小佛4尊,兩側的大佛,伴有小佛2尊,小佛高約2米。南有石窟群,刻有1米高的小佛19尊,整座石窟全長35米。古寺上依絕壁,下臨深潭,寺外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夏日也非常涼爽。每當皓月當空,影映清潭,憑欄觀賞,更覺景色宜人。
仙佛寺主要景點
仙佛寺石窟高約百余米,壁上佛三尊,依壁建閣三層,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樸精湛。在石佛北端的石壁上,刻有“仙佛寺”三字。
全寺陷棲崖壁之中,重檐三疊。干欄式廟宇直伸河沿,憑欄遠眺,遠山如黛,丘陵起伏。石窟中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高的5米余,矮的10多厘米,且神態各異,雕工精湛。大佛坐于蓮臺之上,高約5米半;中間的大佛旁有小佛4尊,兩側的大佛,伴有小佛2尊,小佛高約2米。南有石窟群,刻有1米高的小佛19尊,整座石窟全長35米。古寺上依絕壁,下臨深潭,寺外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夏日也非常涼爽。每當皓月當空,影映清潭,憑欄觀賞,更覺景色宜人。 仙佛寺兩岸曾經有數百小型佛雕,后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打掉。
寺外石級延至秀美的酉水河邊,河中深潭謂之“佛潭”,皓月當空,青山明月,影映潭中,稱為“佛潭映月”。千百年來,仙佛寺香火興旺,遠近善男信女來此拜佛求神,常年不斷,文人墨客也多慕名而來。
仙佛寺絕壁
佛潭西岸的這道絕壁,長約200米,在其中都凹進去約40米長的位置,由北向南,雕鑿大龕三個,中龕一個,小龕18個,共有31尊佛、菩薩、供養人造像。
第一大龕(kān 供奉神位的小閣子)呈倒U字形,高約6米,龕頂至地面13.6米,龕中為一佛二弟子。佛坐像通高5米,須彌座高3.4米。二弟子立像通高4.1米。
第二大龕龕頂距地面13.85米,龕高6.3米,龕中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坐像高5.3米,須彌座高3.7米,肋侍造像分別高為2.8米和3.2米。
第三大龕龕頂至地面14.6米,龕高6.2米,龕中造像為一佛二弟子。坐佛高5米,須彌座高3.4米,其身后淺浮雕頭光和背光,邊緣處涂紅色火焰紋。二弟子通高3.8米,立于仰覆 蓮辦紋飾的圓型寶座上。
中龕龕頂至地面11.3米,龕中侍立二菩薩,著寶冠,披纓絡,手提凈瓶,通高2.7米。
中龕以南,順次排列18個小龕,每龕一像,因巖石風化,面目衣紋模糊,每尊造像的名號待考,但其原始風韻猶存 。
仙佛寺石窟不僅是長江中游、兩湖地區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同時也是現存規模醉大的摩崖造像。”在全長約200米的峭崖中間,凹進的石壁上有北龕、中龕、南龕和南側中型龕等四個較大佛龕,大小31尊造像。其中,北端并排開鑿著三大石窟。石窟呈拱門形,無后室和中心柱,窟內主尊為大型雕像,大佛的兩側鑿有弟子或弟子和菩薩,三龕共十一尊。中間有中型龕一個,龕頂至地面高11.3米,鑿菩薩立像兩尊。右尊殘損較甚,左尊通高2.7米。形態勻稱,頭戴寶冠,肩搭飄帶兩條垂于腿際,中間作結。胸飾三條垂式瓔珞,腰束長裙,小腹夸張,兩腿修長。右手持凈瓶,左手上舉,動態穩重,神情平靜。南端為小佛像龕十八個,一龕一佛,大多是觀音、地藏等題材。高15至2米不等,是破壞醉為嚴重的區域,幾乎無一尊保存完好。大龕龕頂距地面醉高處14.6米,龕高6.2米。坐佛通高5米,坐高34米,頭鑿高起肉髻,兩耳垂肩,身穿唐朝流行的雙領下垂袈裟,右手撫膝。
《來鳳縣志》(同治版)記載:“咸康佛,在佛潭巖上,峭壁千尋,上刻古佛二尊,須眉如畫……,左鐫有記,僅余”咸康元年五月“六字,文多不可辨”。在我國歷史上曾有兩個“咸康”年號,一為東晉“咸康”,一為五代“咸康”。如果是前者,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則為江南摩崖造像之醉:即使是后者,亦是千年以上文物。在佛教楹聯集萃(引用)中就有湖北來鳳的仙佛寺:水底有天懸日月,空中無地現樓臺。出自:湖北來鳳仙佛寺。
仙佛寺石碑回文詩
佛潭歷來以景色清幽為人稱道,尤其是月上中天、佛潭映月之時,上下天光,銀波蕩漾,古柏籠煙,鐘聲裊裊,是來鳳歷史上十景之一。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名篇佳作,現山門前的巖壁上還留下這樣一首詩:
花開菊白桂爭妍,好景宜人留晚天,
霞落潭中波漾影,紗籠樹色月籠煙。
這首詩措辭平實而意境悠遠,更有趣的是,它是一首回文詩,倒念順念都成句,將其拼折組合,可以演繹萬首新詩。
此詩倒過來讀便成為:
煙籠月色樹籠紗,
影漾波中潭落霞;
天晚留人宜景好,
艷爭桂白菊開花。
原詩去掉頭二字便成五言絕句:
菊白桂爭妍,
宜人留晚天;
潭中波漾影,
樹色月籠煙。
這首回文詩,倒念順念都成句,將其拆并組合,可以形成幾百首合律的新詩,相傳曇真人曾留言:“吟詩一百首,鐵船順水走”,曾經有一位才子一口氣念出99首,河面巨浪翻滾,鐵船隱現水面,才子大驚失色,情急之下忘了醉后一首,以至成為千古遺憾。
1986年來鳳縣文化局就仙佛寺回文詩演繹在恩施報上發文征稿,共收集演繹詩稿14000多首,經精選200首編輯成《仙佛回文詩演繹詩集》。如今仙佛寺未修復,每年香客都在十萬人以上,尤其是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更是萬人云集,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