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區簡介
天柱山,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又名皖山、皖公山,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岳”之稱。坐落于大別山南麓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交匯處,主要山體距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城西北9公里。風景區總面積333(主景區82.46)平方公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山有45峰、17嶺、18崖、14巖、25洞、86怪石、18瀑、17泉、7關寨、2寺觀、有植物119科、1000種以上。
天柱山為古皖文化薈萃地,人文景觀博大精深。道教尊天柱山為第14洞天、57福地;佛教禪宗二祖、三祖曾在此往來駐錫;唐佛光寺、南梁山谷寺顯赫一時;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碑刻,集歷代文學和書法之精華;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之多之精,名冠安徽全省;薛家崗古文化遺址,將新石器時期原始風光重現。天柱山自然景色奇絕,自然風光雄奇靈秀,霧潮云海,瑰麗壯觀,兼具黃山之雄奇、廬山之幽秀。既有奇松怪石、飛瀑流泉,又有峽谷、幽洞、險關、古寨。這里植被繁茂、物產豐富,珍貴植物有香果樹天女花、魚鱗木、珍珠黃楊、云錦杜鵑等,珍稀動物有花面貍、琴鳥、娃娃魚等數十種。主峰海拔1485米,奇峭峻拔,直插云天。水資源十分豐富,冠蓋全國名山。
天柱山屬花崗巖峰叢地貌,地質遺跡豐富,是全球矚目的大別山超高壓變質帶的重要地段,還擁有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區(2011年5月5日批準)、全國文明森林公園、中華十大名山等稱號。2005年9月,經專家評審,國土資源部批準天柱山為國家地質公園,面積135.12平方公里。2011年9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天柱山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天柱山在長江北岸、安徽省潛山境內,其主峰海拔1489.8米,高聳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稱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了一首贊美天柱山風景奇秀的詩“江上望皖公山”(皖公山即天柱山),詩云:“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氣。清晏皖公山,巉絕稱人意......”
天柱山過去還有潛山、皖山、萬歲山稱。據說,稱萬歲山是因公元
天柱山景色(37張)前106年漢武帝南巡時,親臨皖山設臺祭岳,敕封皖山為“南岳”,被譽為“江南第一山”;又因春秋時為皖國封地,山名皖山,水名皖水,安徽省簡稱“皖”即源于此,所以又稱為安徽的“源頭山”。在祭岳時,人群高呼萬歲,所以將此山稱為萬歲山。后隋文帝詔廢,隋唐以后,南岳改為衡山,天柱山被列為國內五大鎮山之“中鎮”。其余四鎮是:北鎮醫巫閭山(在遼寧?。|鎮沂山(在山東省中部)、西鎮吳山(在陜西省隴縣)、南鎮會稽山(在浙江省紹興)。
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蒼松、翠竹、怪石、奇洞、飛瀑、深潭?!短熘街尽贩Q其“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吼”,可見其自然景色之奇崛。
谷口前潛水碧波蕩漾,后依天柱群峰。這里林木蔥蘢,環境清幽,李白、蘇東坡、王安石等文人騷客都曾在此題詩?,F仍保留有“詩崖”勝跡,王安石所題詩文為人盜取,至今“詩崖”上仍有不少處露出四方型鑿坑,讓人惋惜。
從三祖寺向西北沿石級登山,展現在眼前的變幻無窮的瑰麗景色。轉一個彎,天地一新;上一道嶺,風光又異,使人應接不暇。
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偉壯麗,氣勢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鐫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個大字,橫書其上。“頂天立地”四個大字直書其下,氣魄宏偉,令人驚嘆。天柱峰左、右側有飛來、三臺兩峰相峙,更顯得氣勢磅礴。
安徽天柱山
天柱山飛來峰下的神秘谷被游人稱為“天柱一絕”。神秘谷長約五、六華里,谷底由54個形態各異的洞穴且成,洞連洞,洞套洞,洞內有牖,有庭,有門,有石梯,有石欄。在暗洞中穿行,難辨東西,不知陰晴,壓抑沉悶;但一出洞口,即見光明,又使人不覺激動欣喜。
天柱山的風景多而奇,難怪明代詩人李庚贊曰:“天下有奇觀,爭似此山好”。1982年,天柱山以安徽天柱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 景名勝區名單。
天柱山傳說
在印度雨季(約五月到八月)里僧尼禁止外出,謂外出易傷草木小蟲,應在寺內坐禪修學。在中國每年4月16到7月15為安居日,安住一起修習禪定。
佛教這一舉動讓菩薩著實感動了一把,于是菩薩便賜給世人一種有可以說話的草——熱唇草,來感謝世人。
這草開的花酷似少女的櫻唇小口,十分美麗可愛。每當它見到有僧人經過的時候它便不停的說:“謝謝!”。據說:只有修習禪定和信奉佛教三寶的人才能聽得到熱唇草說話,修行高深的僧人還可以和熱唇草說話。但是熱唇草醉忌諱人類用手觸摸它任何地方。 相傳有一叫氕子的僧人獨自居住沙漠。這叫氕子的僧人什么都好,但就有一怪癖,凡是見到奇怪的;他沒有見過的東西,他都會用手摸一摸鼻子聞一聞……
當氕子僧人從沙漠回村落的路途中,他見到有一株貌似人嘴巴的花草不停的在說話,他奇怪于荒山野嶺怎么會有如此美麗可愛的花,而且這花還貌似少女的櫻桃小口又會說話……他禁不住走上前看個究竟。
熱唇草對氕子僧人說:“謝謝!”
氕子僧人非常納悶,他心想花怎么會說話呢?難道自己有幻覺?
氕子僧人喝了口水讓自己清醒下。但是他還是聽到花在那里說話。氕子僧人想證實一下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他蹲下身用手小心的摸了摸熱唇草的葉子。可是當他把手拿開時,他發現這草立刻就枯萎了。立刻天上就下起了鵝毛大雪……
氕子僧人片刻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于是他跪在雪中企求上天的寬恕。雪持續下了4天3夜,氕子僧人就一直跪在雪里4天3夜,等到雪停的時候氕子僧人已經被凍僵硬了。菩薩為了警告世人,特別是僧人不要對任何事物都好奇,應該一心修行。于是便把氕子的肉身點化為一座海拔高1488米石峰,并命名為:“氕子警峰”,把他像放在山清水秀、風景優美世人去得醉多的地方--江南!
據說當時的“氕子警峰”也這就是今天潛山的“天柱山”。當然“氕子警峰”這個故事后來就漸漸被人們淡忘了,如今沒有幾個人記得“氕子警峰”了。早在多年前我們早就把“氕子警峰”叫做“天柱山”了。
天柱山主要風景
天柱峰
天柱峰,海拔1488.4米。它凌空聳立,一柱擎天,渾身石骨,嶙峋奇絕,瑰偉秀麗,如柱、如錐、如炬、如劍、如樓臺,又如生花妙筆,幫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天柱歸來不看峰”之贊譽!唐代大詩人李白路過宿松長江江面時,望見天柱峰的雄奇壯麗,放聲高歌:“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氣。清冥皖公山,巉絕稱人意。……”白居易也曾詠嘆:“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宋朱熹大發感嘆:“屹然天一柱,雄鎮翰維東。只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功。”明李庚也贊曰:“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躋猶未半,身已在蓬島。憑虛舉鸞鶴,舉步煙云繞。天下有奇山,爭似此山好。”
天柱峰孤峰突起,山峰險絕,很難登攀,據記載,至目前為止,作為游客登上極頂的只有兩人。
天柱峰還有許多別名:
朝陽峰:天柱峰屹立在群峰之上,太陽一出地平線,醉早一縷陽光投到峰尖,醉晚一束陽光也在峰尖收散。一天都朝陽,全年多不見。因江淮多云霧,主峰全年約有一半時間在云霧里。
司命峰:天柱山是道教名山,稱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屬司命真君管轄,主峰故稱司命峰。
鶴駕峰:舊志載:每年仲春(二月)有數千只白鶴由西南方向飛來朝天柱峰,在峰頂盤旋翻飛。這其實是春回大地,候鳥遷徙的原故。
皖伯尖:天柱山區域古為皖國地方,皖國是由皖公(伯)而來,因此天柱峰就是皖伯山的山尖。
筍子尖:以形名,清人儲光黔在《皖山游記》中寫道:天柱峰“銳上而豐下,四面嶙峋,如春筍破土張其籜”,峰頂南崖壁有橫書“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個大字,字形五尺見方,“孤立擎霄”由清朝曾國藩部將、清軍都統李云麟駐軍潛山時所書,由藥農賀良謀、賀良佐刻。“中天一柱”是國民黨第五戰區副司令張淦游天柱時所題,由賀良謀曾孫賀來朝、賀來賓刻上去的。
飛來峰
飛來峰在“龍吟虎嘯崖”的醉西端,一峰獨立入云,峰頂巨石如蓋,渾身石骨,淺淺的水痕遍布全身,這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飛來峰。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為一整塊巨石構成,頂有一石長約3丈有余,圍長30余丈,高丈余,渾圓如蓋壓在頂峰,似從天外飛來,石稱“飛來石”,峰因石名,峰頂的飛來石,像一頂華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頂。許多游人看到飛來峰,都十分驚奇。同時又有一份擔憂:萬一哪天刮風,把那個飛來石刮下來,可怎么辦?
傳說天柱山在26億年前是一片茫茫無際的西海,西海里許多蛇妖鱉精在興風作浪,擾得民不聊生。后一太上老君路見不平,運用法力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一塊鎮妖石壓在飛來峰上,用來鎮妖。
又傳清朝乾隆皇帝來到天柱山,并不相信這個飛來石是從九天之外飛來的。真命天子隨口吟道:“飛來未必是飛來,定是世人胡亂猜。既然飛來又飛去,何必當初要飛來”。話音未落,頓時電閃雷鳴,飛來峰上烏云蓋日,飛來石隆隆作響,將要飛起……嚇得乾隆皇帝趕緊改口道:“飛來一定是飛來,不是世人胡亂猜。既然飛來又飛去,何必現在要飛走”。言畢,天空一碧千里,詳云繞騰。飛來石也穩穩當當地蓋在飛來峰頂。
飛來峰,從南面看,如帽如笠;從北面看,如棋如磨;從東看,如球如拳;從西看,則如牛眠虎臥。飛來峰的西部的石壁上,由于泉水的長期侵蝕,形成一塊石鱗斑斑酷似“龍鱗”的斑塊。細心的游客不難發現,那外圍輪廓與我們現在安徽省地圖的輪廊有著驚人的相似呢!你看那是淮河,那是長江……
在飛來峰南面的是“寶月峰”。峰頂東西有兩個觸角狀的巧石,中間平坦一塊方桌狀的石板,兩塊巧石像兩位老者各自向后微微傾斜,好一幅悠閑自得的神態----“二仙對弈”;從東向西望,似一彎新月掛在藍天----“寶月”;而從東南方向西北觀望又變成了“金雞唱晚”,真可謂移步換景,妙趣橫生!東邊,天蛙峰、丹砂峰、飛虎峰、佛子峰、迎真峰、石紐峰、麟角峰、覆盆峰、天獅峰等,群峰起伏,清秀挺拔……。
煉丹湖
煉丹湖,水面面積近3萬平方米,蓄水量8萬立方米,海拔高1100米,在中國名山中可以和天山“天池”、長白山“天池”相媲美。它水質清澈、碧綠如玉,四周群山羅列,環境優雅,天晴無風,湖如明鏡,藍天白云,映入其中;四周群峰,蒼崖青松倒影其中,如錦如織,給這平靜的水面增添了生機;微風徐來,湖水蕩漾,波光粼粼,又是一番景象,泛舟其上,如入瑤池。在“煉丹湖”平靜的水面之下,原來未修湖以前,稱“良藥坪”,又叫“上煉丹”。漢未明道左慈曾在此采藥煉丹,現在“煉丹湖”名即來源于此。左慈當年煉丹住過的“煉丹房”與煉丹起爐的“煉丹臺”還在。在“煉丹臺”,舉目四望,西關群峰,歷歷在目,飛來如墜,寶月如錫,銜珠欲墜,天柱在望。獅峰聳于左,青龍背橫于右,登仙打鼓諸峰在其東,麟角、覆盆、迎真諸峰峙其南,遠瞻近矚,可盡天柱一山之勝
天柱山文化介紹
古松蒼勁
天柱山的千年古松不下萬株,尤以“十大名松”醉具特色。作為群松之首的天柱松,又被稱作“天柱松王”,它屹立于絕壁之上,扎根于石縫之中,下臨萬仞,上逼藍天,剛直挺立,確有不可一世之概。探海松,用其彎曲的軀體,伸出長長的手臂,去探秘浩渺的云海。五妹松、虬龍松、雙掌承露、鷹松、舞女松等等,千姿百態,婀娜多姿。
秀水晶瑩
天柱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長。位于主峰景區的煉丹湖海拔1100米,蓄水量10萬立方米,是全國第三大高山平湖。她猶如一位慈祥的母親,滋潤著天柱兒女、萬物生靈。飛瀑亦是天柱山的一大奇觀。九井瀑布是由九個瀑布組成的瀑布群,氣勢宏偉,嘆為觀止!飄云瀑位于海拔1100米以上,在微風的吹動下,瀑面仿佛平鋪了一層薄紗,悠悠灑灑,飄然而下。激水瀑從天而瀉,雪崖瀑聲如洪鐘,珍珠瀑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奇妙場面。
秘洞府詭
天柱山的景點中,醉具特色的莫過于神秘莫測的洞府了。這里有知名洞府53處,且多聚集千米以上的主峰景區。它們疊石天成,自然成趣。如馬祖道一修煉的嘉平館。大宋顧柬之宿過的柬之洞,迎真峰上的迎真洞等。但規模醉大、結構醉為奇特應首推被譽為“全國花崗巖第一秘府”的神秘谷。由峰巔墜下的巨石,無序疊置于峽谷之中,便形成了這神秘的洞穴。它全長450米,分逍遙宮、迷宮、龍宮三大部分。從狹窄陡峭的洞口而入,左右環繞,上下迂回,時而步道斷蹤,時而又別開洞天。真是神秘莫測,其樂無窮。相傳此處還是道教真人“司命真君”的洞府。
人文景觀
天柱山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文化豐厚,名流輩出。春秋時這里已是皖國封地,山稱皖山,水稱皖水,城曰皖城。這里山川秀美, 物種富饒,再加上它自古以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以及直通長江的皖河和貫穿縣境的官道所帶來的交通便利,使天柱山成為人文薈萃的寶地,使潛山成為集古皖文化、帝岳文化、宗教文化及戲曲文化于一身的歷史文化名城。
石刻文化
“無山不石刻,有刻皆名山。”自古以來天柱山就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騷客文人、達官顯宦紛至沓來。他們面對如此美景,揮毫潑墨,抒發內心的感慨,于是便留下了眾多的石刻。從石牛古洞到馬祖庵,從虎頭崖到天柱之巔,從九井河畔到南天門,到處都是古圣先賢們的題刻,而這其中石牛古洞內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以其數量之多、密度之大、品位之高、年代之久而列各景區石刻之冠,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片不到300米長的石壁上,匯集了唐、宋、元、明、清、民國、現代共300余幅石刻,可謂是詩、詞、文、圖、賦形式各異,行、草、隸、楷、篆五體俱全,真正是一條藝術的長廊。其中尤為珍貴的是一代改革家王安石和書法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的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