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醉近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夷陵區的下堡坪民間故事、宜昌絲竹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文物保護項目黃陵廟榜上有名。據悉,同時有3個文化項目納入“國保”,在湖北省縣市區中僅夷陵區一家。
夷陵區地處江漢平原向鄂西渝東過渡地帶,是巴楚文化的融匯地,南北文化的聚集地,民間藝術門類齊全,民間文化底蘊深厚,199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藝術之鄉”稱號。為了充分保護寶貴的民間文化資源,該區有計劃地搜集整理全區民間文化資源,共搜集整理2600多個民間故事,4萬多條民間諺語,3500多首民間歌曲。全區累計投入資金100多萬元,先后整理出版了《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等民間文化十大集成專著,選送120幅農民版畫作品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收錄50多名版畫作者的118幅作品結集出版,在國家歷史博物館舉辦了現代民間版畫展覽。還重點推介了420多個民間故事,結集出版了劉德方民間故事集《野山笑林》,民間藝人劉德方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故事家”。2002年,該區投資數萬元,將原來搜集整理的照片、文字、錄音、錄像帶等資料,存儲進電腦和光盤,在區文化館建立起湖北省第一個民間文化資源電子資料庫。
夷陵區在抓好民間文化資源挖掘、搶救保護工作的同時,致力于民間文化資源的利用,精心打造民間藝術精品。該區每兩年舉辦一屆民間吹打樂表演賽,不定期舉辦各類民間故事大賽,設立民間文化資源搶救保護專項基金,建立民間文化資源傳承保護基地,有效促進了民間資源搶救保護工作。下堡坪民間故事、宜昌絲竹等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眾多的民間藝術門類中脫穎而出,成為夷陵區民間藝術的兩朵奇葩。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10大類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夷陵區境內有7大類22種。其中包括下堡坪鄉民間故事、謎語、川江號子、宜昌絲竹、民間吹打樂、武當山宮觀道樂、龍舞、獅舞、高蹺、花鼓、花鼓戲、皮影戲、剪紙、木版年畫、挑花等。
夷陵區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同時,十分重視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該區專門設立文物保護機構,配備專職文物保護干部,每年安排11萬多元的文物保護經費。在全面普查文物的基礎上,印制了《夷陵區文物分布圖》,全區文物保護工作達到了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保護檔案、有保護組織的“四有”要求。該區先后投資100多萬元,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陵廟門前及周邊環境進行了改造和治理,建立了黃陵廟游客接待中心,增設了三峽壩區夷陵出土文物展廳,黃陵廟的文物價值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