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區,隸屬于湖北省宜昌市,位于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長江西陵峽兩岸。夷陵區總面積3438.99平方千米,轄1個街道、9個鎮、2個鄉,另轄2個鄉級單位。區人民政府駐地小溪塔街道辦。截至2017年末,夷陵區戶籍總人口為521481人。
夷陵區主城區城市雕塑——三峽明珠
夷陵區主城區黃柏河
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古屬荊州,是巴蜀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秦將白起所燒的“夷陵”,就是今宜昌市區的古稱。公元前278年“夷陵”地名始見于史,表明夷陵見諸于史至2021年已達2299年之久。
周初為夔(kuí)國地。楚成王三十八年(前634)楚滅夔,乃歸于楚并為其西疆邊防要地。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夷陵之名始見于史。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郡縣天下,改夷陵置巫縣。西漢置夷陵縣,屬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夷陵縣屬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所立之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屬蜀由臨江郡所改之宜都郡。三國吳黃武元年(222),改夷陵縣為西陵縣。晉太康元年(280),復改西陵縣為夷陵縣,屬宜都郡。南北朝時,宋、齊均名夷陵縣,屬宜都郡。上述郡治均在夷陵縣;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后周改陜州。隋大業三年(607)復夷陵縣,并改陜州為夷陵郡。唐武德二年(619)夷陵縣屬由夷陵郡所改之陜州,州、郡治均在夷陵縣。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夷陵縣屬由陜州所改之峽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屬由峽州所升之峽州路,州、路治均在夷陵。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攻取縣境,撤銷夷陵縣,改峽州路為峽州府;旋降峽州府為峽州,直隸湖廣行省。明洪武九年(1376),改峽州為夷陵州。清順治五年(1648),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為宜昌府,并以原夷陵縣境立東湖縣。民國元年(1912)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先后隸屬于荊宜道、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縣城,縣城及近郊劃出設宜昌市;宜昌縣隸屬于湖北省宜昌專區,縣直機關設宜昌市內。1970年7月,因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縣直機關從宜昌市區北遷小溪塔。1975年,宜昌專區改稱宜昌地區,隸屬關系不變。1992年3月,宜昌地、市合并,宜昌縣屬新成立的宜昌市。2001年3月2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宜昌縣,設立宜昌市夷陵區,7月28日,夷陵區正式成立。
夷陵區地圖
2018年,夷陵區實現生產總值573.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67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325.44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186.28億元,增長9.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2.09:58.52:29.39調整為10.75:56.76:32.49,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1.3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1.7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3.10個百分點。
截至2019年10月31日,夷陵區轄1個街道、9個鎮、2個鄉:小溪塔街道、樟村坪鎮、霧渡河鎮、分鄉鎮、太平溪鎮、三斗坪鎮、樂天溪鎮、龍泉鎮、鴉鵲嶺鎮、黃花鎮、下堡坪鄉、鄧村鄉;另轄2個鄉級單位:三峽壩區和東城城鄉統籌發展試驗區。區政府駐小溪塔街道。
夷陵區是湖北省“一江兩山”旅游區中長江與神農架旅游區的結合部,也是湖北省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目的地發展與控制性規劃的核心區和湖北省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重點規劃發展的核心區。旅游資源集名山秀峰、奇特地貌、珍稀生物、歷史遺跡、民俗風情、現代工程于一體,境內有長江三峽西陵峽風光,有舉世獨有的長江三峽大壩和葛洲壩工程,有被譽為“活化石”的中華鱘,有世界地質界確認的震旦紀、寒武紀地質標準剖面點等等。全區建成并對外開放18處景點,其中國家5A級景區2個(三峽人家、三峽大壩),國家4A級景區5個,3A級景區2個(中華鱘園、情人泉野人谷)。
夷陵區主要旅游景點
1.三峽人家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于長江三峽中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千米。三峽人家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漂流等景區,其旅游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
三峽人家——龍進溪
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今日人家。
2.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位于宜昌市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千米,是當今世界上醉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也是全國首批5A級景區之一。
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擁有三峽展覽館、壇子嶺園區、185園區、近壩園區及截流紀念園5個園區,總占地面積共15.28平方公里。旅游區以世界上醉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為依托,全方位展示工程文化和水利文化。在壇子嶺可以遠眺大壩,俯瞰長江。泄洪觀景區則是波瀾壯闊、雷霆萬鈞。
3.三峽大瀑布
三峽大瀑布(原名:白果樹瀑布)地處于曉峰旅游景區。從宜昌城區出發,驅車半小時便可抵達以天然瀑布群和峽谷叢林風光聞名遐邇的三峽大瀑布風景區。三峽大瀑布是長江三峽西陵峽口新辟的以飛泉馳名的旅游景點,它距宜昌市34公里,位于宜昌縣曉峰鄉泰山廟。
夷陵古來名家輩出。東漢建安十三年( 208 ),蜀漢三杰之一的張飛,曾在此任宜都太守(郡治夷陵)、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嗣后,東吳名將步騭、陸抗均曾鎮守于此。北宋景祐三年(1036)五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因替范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辯護,被貶為夷陵縣令;雖至寶元元年(1038)三月即改任乾德縣(今老河口市),但夷陵特殊的環境對其思想和事業都有著深遠影響,乃至清人有詩云:“廬陵事業起夷陵,眼界原從閱歷增。
”至明代,書院建而學校興,境內文風漸熾,本籍人物大盛。其中,有洪武十八年(1385)進士,歷任大理寺丞、刑部尚書、戶部尚書的趙勉;有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歷任刑部侍郎、南京都工部尚書,以廉潔著稱的劉一儒;有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歷任兩京督察院御史、吏部左侍郎,人稱“鐵御史”、“王天官”的王篆;有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累官至翰林院檢討、“公安派”重要成員之一雷思霈;有天啟二年(1622)進士,曾任南京司業、祭酒,后為永歷帝東閣大學士(宰相)的文安之。清及民國,夷陵讀書之風依然甚濃,而且西學東漸,一批學子或考取官費、或自籌資金,相繼留學海外,學成文武藝,回國大展才。其中,有堪稱民國元老的黃愷元、高桐崗、陳裕時,有謀求實業救國的黎蔭三、屈德澤、陳仲泉,有在教育、學術領域卓有建樹的王步點、劉先登、陳勉公,有軍中驍將望云亭、唐犧支,有將其畢生精力智慧獻給本地教育和慈善事業的英籍女士穆秉謙,以及愛國志士江質堂、全敬存等。此外,“中國圖書館學教育之父”沈祖榮,武漢大學校園內塑有他的銅像;著名數學家曾昭安,是中國數學會的創建人之一;教育家沈剛伯,是連戰訪問大陸時所贊揚的幾個在臺灣作出貢獻的重要人物之一;考古學家馮漢驥,用他的學術成果證明長江和黃河一樣同為中華民族搖籃的科學論斷……
夷陵區特產不僅有農林特產,也有礦物產品、紡織品、工藝品等鄉土特色產品,一般而言,土特產是都來源于特定區域、品質優異的農林產品或加工產品,土特產可以是直接采收的原料,也可以經特殊工藝加工的制品,無論是原料還是制品,其品質與同類產品相比,應該是特優的或有特色的。在我國,土產一般指各地的農副業產品和部分手工業產品,如松香﹑毛竹﹑栲膠﹑陶瓷器﹑絲織品﹑花邊﹑水果等。特產指各地土產中具有獨特品質﹑風格或技藝的產品,如杭州的織錦﹑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陶器﹑溧陽的風鵝、紹興的黃酒﹑南豐的蜜橘﹑三清山山茶油﹑汕頭的抽紗、張家界的葛粉、深圳南山荔枝糕、西麗芒果膏等等。
殷家坪蜂蜜是湖北宜昌市夷陵區的特色產品,因為特有的中草藥風味和藥用價值,一直被方圓百里的中醫,指定為研制藥丸的專用蜂蜜。殷家坪蜂蜜,2021年4月被農業農村部公示為“2021年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
夷陵區霧渡河鎮是世界獼猴桃原產地。2001年以來,霧渡河鎮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先后在觀音堂、大廟、龔家河等村大力發展獼猴桃產業,現已初具規模。目前,全鎮有450個農戶種植獼猴桃,共發展獼猴桃1060畝,并已陸續進入掛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