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名洞。三游醉著名,喧傳自唐宋。——(清)龔紹仁
宜昌醉有名的山洞當屬三游洞了。知道三游洞的大名,并不是通過書籍,而是香煙。小時候,有一種極其廉價的三游洞牌香煙,那時候只知其名不知道它在何方,為什么叫三游洞也不知其詳,更難想象出它的模樣,因為鄉(xiāng)里的孩子走出去的機會太少太少。
去年端午乘船游覽西陵峽,船工指著對岸的山洞說那就是三游洞,心里滿是歡喜。仰慕已久的它就在對岸,可我還是想象不出它的模樣。因為有名的山洞不勝枚舉,有幸也看了幾個名洞,現(xiàn)在不知道三游洞和我看到過的哪個山洞相似,或者它有什么獨特之處。尋了幾個去過三游洞的人問問,卻說很平常。
我是在做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走進三游洞的。和想象中的不一樣,剛進門就看見白居易、白行簡、元稹的塑像,原本以為三游洞會賣關(guān)子的,沒想到這么直率地就解答了幼年時的困惑。踏著略顯潮濕的小道,順著山勢,走進洞內(nèi),有點失望。山洞面積不大,也不高,自然算不上雄偉,更談不上幽深,也沒有那些千奇百態(tài)的鐘乳石。
值得欣慰的是,洞口的石壁上有許多歷代名家的詩文石刻。唐宋名家陳子昂、蘇軾等留下的墨寶堪稱經(jīng)典。其它明清時作品作者雖然我不是很熟悉,但寫景功力非常好。其次就是溯江而上入川做官的一些官員或是出川趕考的學子泊船至此即興寫的作品,亦有佳作。這些名家所題寫或抒情或?qū)懢暗拿娢慕o原本平凡的三游洞增添了不少光彩,但這些恐怕都不如近代著名愛國將領(lǐng)馮玉祥將軍題寫在石壁上的“是誰殺了我同胞的父母和兄弟,不共戴天”這句話有沖擊力。更有意思的是,馮將軍的這句話刻在石壁的醉上面,你不抬頭,很可能看不到。赳赳武夫,為什么也到此題寫,難道馮將軍好舞文弄墨?非也。三游洞地勢險要,所處位置正是下牢溪和西陵峽交匯之處,在這里既能欣賞下牢溪的秀麗也能一覽西陵峽滔滔氣勢。更為重要的是,誰控制了這里就控制了西陵峽的航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景區(qū)里張飛擂鼓臺亦是明證。
三游洞沒有獨特的地質(zhì)結(jié)構(gòu),也沒有名山做依托,千百年來只是靜靜地矗立在西陵峽畔,回望下牢溪,日聞船工號,夜枕峽江濤。偶爾有人造訪,其中不乏名士,但多是路過到此休憩,天明?G乃一聲隨波而去。太平盛世,活像千里峽江邊的一個涼棚,淡定自若迎來送往。狼煙四起,卻是炸不爛轟不垮的堡壘,挺身向前屹立不倒。不像那些所謂的名洞躲藏于深山崖壁,要見真容還需千辛萬苦,只是失意之人避世之所或妄想長生不老者修行之地。
這就是我看到的三游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