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2點多,從武落鐘離山下來,我們便馬不停蹄地趕往漁峽口。
“說廩君,繞不開2個地方,武落鐘離山和漁峽口。”擔任向導的長陽民研會副會長覃世清說,“廩君生于武落鐘離山,建國立都于香爐石,卒于向王灘,葬于白虎壟。香爐石、向王灘和白虎壟都在長陽漁峽口。”
從武落鐘離山去漁峽口,途經鴨子口和資丘兩個鄉鎮,本來從龍舟坪去往漁峽口有公路可走,但乘船更為便捷。“乘船而上實際上更符合朝圣廩君文化,當年廩君率部西征就是逆江而上。”覃世清說,“隔河巖水電站建成后,整個庫區更適合行船了,船已經成為兩岸百姓生活必不可缺的交通工具了。”
乘船果然沒錯,沿途的山水風光讓我一直沉醉其中,深刻體會到“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畫廊在長陽”這句話絕非虛詞。“白虎壟覃氏祠堂”就建在廩君陵后,世世代代守護著先祖。廩君殿一個行船漢子遇小漁船熄火等待,是對清江和先祖的敬畏
“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條清江河”,在長陽清江兩岸,這個古老的傳說經久不衰、童叟皆知。
我們乘坐的是快艇,開船的師傅叫李東伍,今年46歲。
得益于長陽清江旅游資源的開發,這個土生土長的長陽鴨子口鄉青年在踏入社會沒多久,就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和不錯的收入。“我在清江上開了20多年船,現在每個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李東伍一邊盯著前方水域一邊說,“還算過得去,在縣城買了房。”
說話間,李東伍按響汽笛,聲音蓋過了船上人們說話的聲音。原來,前方就是一個大“S”型的拐彎,鳴汽笛是提醒前方對面來船,因為船行江中會帶起一茬一茬的船浪,大船所帶來的船浪足以顛覆我們乘坐的游艇。“如果對面有大船來,聽到鳴笛會放慢速度,這樣船浪會小點。”他說。
巴人先祖廩君便是葬身于清江的。據傳說,廩君在漁峽口鎮香爐石筑城建都后,禪讓君主之位給后人。一日,廩君看到一老者在清江溺水,便下水營救,老者被救起,廩君卻因為身疲力竭、江水湍急而身亡。這個地方,被百姓稱之為“向王灘”。
這個典故還沒講完,快艇的發動機停了。第一次乘坐快艇的我以為船壞了,結果發現是李東伍關閉發動機停船了。
原來在右岸山下的江中,有一個漁民正駕駛著漁船行駛。“漁船上只有一個人,我們快艇的船浪對于這樣的漁船而言非常危險,說不定就會將漁船打翻,所以必須停下來讓他先過去。”他說,“如果船上坐了3個以上的人,就只用減速了不用停船。”
一旁的覃世清說,這不僅僅是行船的安全守則,更多的是長陽土家兒女對于清江和祖先的敬畏。“在隔河巖水電站建成前,清江上游水急灘險,巴人先祖們在清江上行船,對這條江、對自然充滿了敬畏。”他說,“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一支覃氏將祠堂建于廩君陵后,世世代代守護著先祖
廩君陵在漁峽口集鎮的白虎壟。
相傳廩君為救溺水老者身亡后,眾人在清江中搜尋到他的遺體,下葬時廩君魂魄化為白虎飛升。“這也是為什么白虎是巴國的圖騰。”覃世清說。
陵前是“廩君神道”牌坊,牌坊到陵墓須經過420米,爬360級的青石臺階。“有點仿造南京中山陵的形式,上臺階才能抵達陵前。”已退休的原漁峽口鎮人大主席覃德銘說,“這樣才能顯得對先祖廩君的虔誠之心。”
此時,守陵的65歲的覃事為已經把廩君陵前的小鐵門打開,陵墓前建有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的祭祀亭。亭后就是占地8000平方米、直徑90米的廩君墓。
從祭祀亭左側繞廩君墓后側,是一幢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81歲的楊如云正坐在建筑前抽著旱煙,等待晚飯開飯。
這幢建筑是“白虎壟覃氏祠堂”,這支覃氏為何將祠堂建于廩君墓后,這背后有一個美麗傳說。
相傳這支覃氏第32世祖覃彥美一直沒有娶妻,一日夜間他夢見先祖廩君,廩君交給他一把紙傘。覃彥美回家打開紙傘,結果傘化作一美女,稱自己是“廩君讓我嫁于你為妻”。
此時,覃彥美被家人喚醒,說有媒人來給他保媒。等媒人把女方帶入家中時,覃彥美才發現女方跟夢中紙傘所化美女一模一樣。
到了清末民初,這支覃氏有賢達者召集族人商議將祠堂遷于廩君陵后,以報答向王天子給族祖彥美公賜妻,因為向王天子就是廩君,廩君是白虎星下凡,又化為白虎歸天,因而祠堂定名為“白虎壟堂”。
“祠堂祭祀主要是敬向王。信奉‘白虎當堂坐,當堂坐的是家神’。”守陵的覃事為說,“我是白虎壟覃氏第50代,一直以來祖上就說要好好守護廩君陵,這是我們這支覃氏傳承根源,也是巴人和土家族的源頭。”
繞墓一周,回到祭祀亭前,地上有一塊石刻,上面標注著“東經110°29′57″、北緯30°25′37″,海拔368m”。中央民族大學民俗學博導林繼富教授曾表示,白虎壟是一種信仰,廩君陵是一種紀念,但它們都是具有標志性的文化符號。“長陽在白虎壟重建廩君陵,是對先祖傳下來的廩君文化的一種保護和傳承。”覃德銘說。
一群初中老師到香爐石遺址研修,更多巴文化將寫進教材
17日下午4點30分,我們抵達香爐石早期巴文化遺址時,恰好一群人也剛剛到來,等待覃德銘給他們講解香爐石遺址的歷史。
這群人,是長陽10余所初中的所有歷史老師,他們正好在漁峽口召開歷史學科教研會,到香爐石遺址研修。
香爐石遺址位于漁峽口鎮東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因遺址一處山石酷似香爐,因此得名。該遺址于1983年發現,遺址年代醉早為距今4000余年,在遺址中心地區獲得夏、商、周時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銅器等文化遺物近萬件及一批早商時期的巴人墓葬,還發現大批商、周時期的甲骨和兩枚商末周初時期的陶印章。“1983年,當地村民挖地窖挖出人骨,以為發生了兇殺案報警。”覃德銘說,“公安機關來現場查看發現并非兇殺案,政府部門意識到可能是一處考古遺址,立即一層一層上報,醉終這里被保護起來并發掘。”
參觀中,我一直跟隨在漁峽口鎮中心學校歷史老師黃長湖的身邊,每到一處他除了不斷拍照,還提出許多問題。趁著研修的間隙,他告訴我之所以問這么細,是因為漁峽口中心學校正在制定校本課程,就是以香爐石遺址和巴文化為主題。“我們是希望將細節了解得越清楚越好,那樣在校本課程教學中呈獻給巴人后裔子孫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更好地傳承巴文化。”他說。
我又跟多位歷史老師交流,他們都提到了當地學校的校本課程中巴文化傳承。
不久之后,通過這些歷史老師們,香爐石遺址以及長陽眾多地方關于廩君文化、巴文化的內容就會出現在長陽初中歷史教學和校本課程之中,以更為貼近孩子們的形式,融入到巴人后裔的思想血脈之中,然后世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