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地處鄂西南武陵山區、清江中下游,東鄰宜都,南交五峰,北接秭歸、點軍和猇亭,西毗恩施自治州的巴東縣。全縣國土面積3430平方公里,轄8鎮3鄉、154個行政村,2019年全縣戶籍人口385884人,總戶數152762戶,其中土家族約占65%。截至2012年12月31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轄8個鎮、3個鄉,共有5個居委會、154個村委會。
依清江而建的長陽縣城
長陽歷史悠久,民俗文化燦爛。長陽是19萬年前“長陽人”的故鄉和800萬土家族兒女的發源地,設縣始于西漢,唐朝時定名長陽縣。1984年,國務院批準設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族民俗文化燦爛,長陽山歌、南曲、巴山舞是土家文化“三件寶”,清江奇石、根藝、盆景成為長陽文化“新三件寶”,撒葉兒嗬、長陽山歌、都鎮灣故事、薅草鑼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長陽先后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等稱號。
長陽特色明顯,發展機遇眾多。一方面,長陽擁有眾多靚麗名片。全縣既有土家族發源地和農村合作醫療發源地兩張歷史名片,又有“英子姐姐”網絡助學、大病關愛壹佰基金兩張民生名片,同時還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先進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全國發展民族教育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湖北旅游強縣、全省雙擁模范縣、省級文明縣城、衛生縣城和全省園林城市等稱號,被批準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另一方面,長陽是集“老少山窮庫”為一體的特殊縣份。長陽是革命老區,賀龍元帥曾在長陽五進五出,領導長陽人民舉行了“西灣起義”,在麻池成立了全國少數民族第一軍--紅六軍。長陽是少數民族地區,是800萬土家族的發源地。長陽是山區,地處武陵山余脈,西高東低,省級自然保護區境內崩尖子山海拔2259米,全縣500米以上山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71%。長陽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武陵山扶貧攻堅片區縣。長陽是清江移民庫區縣,隨著湖北省對清江流域進行梯級開發,境內形成了“一壩(隔河巖大壩)兩庫(隔河巖水庫、高壩洲水庫)”的獨特景觀。長陽集老、少、山、窮、庫于一體,享受民族政策、扶貧政策、老區發展、庫區移民等眾多政策機遇。
長陽特色明顯,發展機遇眾多。一方面,長陽擁有眾多靚麗名片。全縣既有土家族發源地和農村合作醫療發源地兩張歷史名片,又有“英子姐姐”網絡助學、大病關愛壹佰基金兩張民生名片,同時還榮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先進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全國發展民族教育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湖北旅游強縣、全省雙擁模范縣、省級文明縣城、衛生縣城和全省園林城市等稱號,被批準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另一方面,長陽是集“老少山窮庫”為一體的特殊縣份。長陽是革命老區,賀龍元帥曾在長陽五進五出,領導長陽人民舉行了“西灣起義”,在麻池成立了全國少數民族第一軍——紅六軍。長陽是少數民族地區,是800萬土家族的發源地。長陽是山區,地處武陵山余脈,西高東低,省級自然保護區境內崩尖子山海拔2259米,全縣500米以上山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71%。長陽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武陵山扶貧攻堅片區縣。長陽是清江移民庫區縣,隨著湖北省對清江流域進行梯級開發,境內形成了“一壩(隔河巖大壩)兩庫(隔河巖水庫、高壩洲水庫)”的獨特景觀。長陽集老、少、山、窮、庫于一體,享受民族政策、扶貧政策、老區發展、庫區移民等眾多政策機遇。
長陽清江畫廊——武落鐘離山
清江畫廊(國家AAAAA級景區)
清江畫廊風景區2008年榮膺全國民族文化旅游十大新興品牌。長陽是巴人發祥地、土家族的搖籃、“長陽人”的故鄉。清江,古稱“夷水”,《水經注》云:“夷水,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因名清江也”。清江流域總長428公里。“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畫廊在長陽”。
2012年12月19日,清江畫廊旅游度假區收到國家旅游局景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函件,確認該景區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清江方山
清江方山玻璃棧道
迤邐方山,屹于武陵山脈之東、清江中下游,地處土家發源地—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鄭家榜村,距離縣城25公里、清江畫廊22公里)。景區60平方公里,方山其間,溪河縱橫,皆由山泉匯聚而成。若恰逢雨季漫游于此,拾階而上可聞潺潺流水,山風鳥語。棧道之上可見奇峰怪石,峰巒疊翠。云霧裊繞,移步換景,猶如仙境。山水相依,置身其中,恍若蓬萊。
清江方山景區資源稟賦優良,奇峰、怪石、云海、瀑布、峽谷、絕壁、古樹、藤蔓、山岳型景觀,應有盡有
麻池古寨
長陽有鄂西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群——麻池蘇區革命舊址。賀龍元帥先后5次到長陽指導革命,在這里建立了鄂西紅色革命政權之一。李勛、李子駿、李步云等革命先行者引領土家兒女發起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西灣起義”,創建了全國少數民族地區以軍為建制的第一支紅色武裝——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六軍。2009年,縣委縣政府按照4A景區標準正式啟動“麻池古寨”景區建設。
長陽麻池古寨景區大門
4年累計投入2000多萬元,修繕保護了“中共長陽縣委員會”、“長陽縣蘇維埃政府”、“長陽縣軍事委員會”和“長陽縣婦女委員會”四處革命舊址,復建了“紅六軍”軍部,擴寬改造麻池至西灣旅游公路,興建了李步云碑亭、長陽革命戰爭史陳列館、賀龍廣場等景點,完成了旅游碼頭、停車場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任務,還改造了近百戶土家民居,收集展出了赤衛隊用過的土銃、花櫟樹炮等散落在民間的革命文物300余件。
據中央民族大學民族系教授莊孔韶等專家考證,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向部落聯盟轉變的時期,武落鐘離山的巴蠻五姓共同以賽獵比劍的方式推選了部落聯盟的首領——稟君,爾后巴人沿清江大量西遷,建國巴蜀。不僅《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對此有詳細記載,而且莊教授對當地土家族老百姓的血液、遺傳基因以及峭壁上的骨骸基因進行了對比,從各方面考證得到證實。
記者新近在長陽采訪時深深感受到,長陽歷史悠久、文化古韻深厚。20萬年前有“長陽人”拊木擊石于蒼山,3000年前有“巴務相”擲劍浮舟于夷水。至今,山歌、南曲、跳喪舞名揚海內,被人譽為歌舞之鄉。放眼今日長陽,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使這片土地倍顯妖嬈。城內青山綿亙,有數不盡的險峰奇巖,占洞幽壑;數百里清江瀉王,看不夠水影山光,錦帆碧浪。古老的清江氣象新絕,異彩煥發。
長陽自古就有“佷陽古地、夷水名疆”之稱,是著名的清江生物群、“長陽人”遺址、“香爐石”考古發現地和中國土家族發源地。西漢初期,長陽首置佷山縣,正式設立縣制;隋開皇八年(588年)定名為長陽縣;1984年,國務院批準設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1929年7月,由賀龍元帥親自策劃、以土家族為主體、以軍為建制的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六軍在長陽誕生。土家文化燦爛,長陽山歌、南曲、巴山舞成為土家文化“三件寶”,撒葉兒嗬、長陽山歌、都鎮灣故事、薅草鑼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畫廊在長陽”。長陽地跨北緯30度,屬亞熱帶大陸性夏熱潮濕氣候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四季分明、山青水綠、宜人宜居的秀美環境,素有“山水博物院、文化大觀園”之稱。全縣擁有國家5A級景區1家(清江畫廊),4A級景區2家(清江方山、卓爾木橋溪景區),3A級景區4家(中武當天柱山、麻池古寨、向王寨、鱘龍生態園),國家級甲級民宿1家(清舍)。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3.25%以上。清江獲評“全國最美家鄉河”“全國美麗河湖”,清江長陽段整體水質始終保持國家Ⅱ類及以上標準,水環境達標率為100%。
始終將綠色作為長陽最濃的底色、最好的資源、最大的優勢,形成了文化旅游大健康、清潔能源、綠色新材料三大支柱產業。文旅產業發展總指數位居全國少數民族自治縣前列,正致力于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清潔能源產業穩步發展,隔河巖水利樞紐電站總裝機120萬千瓦,年發電量30億千瓦時。清江抽水蓄能項目順利落戶,風光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30兆瓦,頁巖氣儲量預計超過5000億方。綠色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積極培育碳酸鈣、建筑建材等綜合性產業鏈,華新建材產業園“1+8”項目、同濟富饒生物科技園、同濟鈣源科技園等一批項目落戶建設。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效顯著,重點建設優質糧油、茶葉、現代種業、柑橘、蔬菜、道地藥材、畜禽水產7大主導產業鏈條,擁有清江椪柑、水竹園大米、資丘獨活、曲溪綠茶、枝柘坪大米等5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以及火燒坪包兒菜1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培育了火燒坪蔬菜、一致魔芋、華飴木本油、清江魚、天宴5件中國馳名商標。
長陽擁有眾多國家級、省級靚麗名片,既有土家族發源地和農村合作醫療發源地兩張歷史名片,又有“英子姐姐”網絡助學、大病關愛壹佰基金兩張民生名片。榮獲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魔芋之鄉、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先進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湖北旅游強縣、湖北省文明城市、省級衛生縣城和湖北省園林城市等稱號,成功入選國家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整縣推進試點縣、湖北省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