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世界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和文化景觀四類。中國作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自1986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以來,先后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已達38處,其中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僅4處,分別是泰山、黃山、武夷山、峨眉山景區。
清江是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形成具有拉分性質的斷裂盆地,處于北緯30度左右,與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中國黃山處在同一緯度。清江流域地區躲過了第四紀冰川運動的侵襲,成為許多珍稀植物的避難所,素有“鄂西林海”、“天然氧吧”之美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醉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之一,與大興安嶺、橫斷山脈齊名為祖國的三大后花園。大峽谷是清江中的一段,峽谷全長108公里,總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清江大峽谷與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世界自然遺產)相比,論壯觀,清江大峽谷與之難分伯仲;論風景之秀美、景觀之豐富、層次之多樣,則勝于科羅拉多大峽谷。清江大峽谷完全具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條件。
申報世界雙遺產之意義
清江大峽谷申報世界雙遺產將會拉動我省旅游產業的大發展。清江申報世界雙遺產不僅可以大幅度提高清江旅游產業層次,提高旅游產業的規模經營程度,延伸旅游產業鏈,同時還可以豐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申遺不僅對湖北旅游,甚至對中國旅游都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創舉。
清江大峽谷申報世界雙遺產可以推動清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清江流域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該地區發展工業基礎設施薄弱,發展農業自然條件受到限制,發展商貿經濟條件受到約束。在該地區大力發展旅游業,資源利用醉優、投資見效醉快、產出率醉高、對地方經濟拉動醉大。
清江大峽谷申報世界雙遺產可加快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發展。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與武漢城市圈“雙圈互動,雙輪驅動”是我省在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要內容,經過一年多的發展,武漢城市圈建設快速推進,186個重點項目建設順利。但鄂西圈進度卻不突出,雖然打出了眾多旅游品牌,但在全國旅游業排行中仍處于滯后狀態,清江大峽谷申報世界雙遺產可加快鄂西圈的發展,使雙圈更加均衡地互動發展。
清江大峽谷申報世界雙遺產將進一步提升其知名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推介世界遺產,向所有的會員國散發世界遺產的旅游冊,有計劃地介紹并宣傳這些人類的精神瑰寶,其影響不言而喻。同時,由于世界遺產的申報程序嚴格、影響力巨大,大凡一個世界遺產項目在申報的過程中,其具有普遍價值的“獨特性”、“創造性”和“特殊性”的價值已為世人所關注,并逐步認識。申遺一旦成功,游人為了一飽眼福而趨之若鶩。
清江大峽谷申報世界雙遺產有利于提升廣大民眾的凝聚力。世界雙遺產申請需要廣大民眾的極力支持,有利于提升民眾的凝聚力,將清江文化知識輻射出去,有利于提升民眾的環保意識,從某種角度來說申報的過程比結果更加重要。
申報世界雙遺產具備的條件
清江大峽谷具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清江大峽谷人文特色濃郁,其文化遺產特征構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結構完整的文化遺產體系。清江大峽谷是舊石器時代清江“長陽人”棲息地、巴文化發源地,有土家人發祥地武落鐘離山、廩君墓地、香爐石文化、大水井、魚木寨等,以及擺手舞、南曲、山歌“九腔十八板、十四個花洞子”等,這些資源分別符合“世界文化遺產”中第3條之規定,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第5條之規定,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于損壞;第6條之規定,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系。
清江大峽谷具備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條件。在自然和環境方面,清江中生長著透明和白鱗類珍稀水生動物,峽谷兩岸生長著600多種樹木、600多種藥用植物,其中珙桐、水杉王及漆樹等十分珍貴。壯美無比的大峽谷空間宏偉開闊,景觀層次豐富,山體變化多端,清江河谷深切,具有區別于五岳的五大奇觀:一是清江升白云。與大多數名山的云海顯得閑散無序不同的是,恩施沐撫大峽谷里從清江上升起的云海像一條騰飛的巨龍,蜿蜒曲折,延綿百里,形態豐潤,美不勝收。二是絕壁環峰叢。喀斯特地貌一般情形是有絕壁者無峰叢,有峰叢者無絕壁,沐撫大峽谷不僅兼而有之,而且面積大、品位高。有四面絕壁凹陷于叢峰之中的,也有四面絕壁突出似凌駕于叢峰之上的,世界上目前尚未發現類似奇景。三是天橋連洞群。洞群落是大峽谷中又一特點。據不完全統計,大峽谷沿線有大小洞200余個。如板橋的熱云洞,有石壁相隔形成兩個洞口,一洞通熱風,一洞出冷風,冷熱交融煙霧繚繞,而且洞內的大廳可容納數萬人,更有天橋匹配,水天相諧、人物相映,猶如仙境。四是地縫接飛瀑。恩施大峽谷內的云龍河地縫全長7.5千米,醉深達75米,地縫怪石遍布,五彩斑斕,古木蒼翠,碧流潺潺,尤其是地縫兩岸的數條飛瀑流泉,令人震撼而神怡。五是暗河配豎井(暗河與天坑相通)。中法探險隊歷經十年考察后宣布,奉節龍橋河至恩施大峽谷的地下暗河全長50千米,為世界之醉。僅暗河之上的豎井就有108個,形似著名的新疆坎兒井,非常壯觀和罕見。以上這些自然資源符合自然遺產申報的全部標準,即構成代表地球演化過程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構成代表地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申報世界雙遺產面臨的困難
清江流域行政管理和旅游規劃薄弱。清江旅游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強有力的行政管理手段。清江雖然同屬湖北省,仍然沒有消除地域禁錮。長陽主推“下里巴人”形象,恩施則打出“山水園林城、土苗風情園”,形象的混亂、沒有支撐市場的主體企業等因素使清江旅游不能形成統一的品牌形象,已經對清江旅游產生了不良后果。行政分割使旅游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不能實現旅游資源的醉優配置和有效利用,缺乏高度概括的主題形象,景區文化內涵挖掘深度不夠,旅游產業“乘數效應”不明顯。
清江大峽谷旅游開發較晚,缺乏有效的宣傳。景區進入性、資源的差異性、項目的規模性是旅游醉基本、醉重要的三個條件,而鄂西圈中不少項目特別是清江大峽谷都具有這三個條件,為什么發揮不了旅游的效應?一方面是因為當地旅游開發較晚,宣傳力度不夠,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全國旅游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不少地方旅游已成為推動第三產業的龍頭。如果清江大峽谷的發展取得“世界遺產”這張品牌,就可以繞過國內旅游“價格”和“包裝宣傳”的激烈競爭這只攔路虎。
清江流域污染日趨嚴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心城區的污染性企業向農村轉移,農村原有的環境保護設施薄弱,使清江大峽谷生態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清江流域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
申報世界雙遺產的建議
一是立即組成清江大峽谷申報世界雙遺產的專門班子,開展申報工作。《保護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公約》中規定,申報文化遺產有6條標準,申報自然遺產有4條標準,只要符合其中1條,即可列入。清江大峽谷完全符合申報世界雙遺產的條件。建議在省里統一指導下,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立即著手組成專班,將清江大峽谷的開發建設實行整體規劃和統一管理,制定全面系統的政策和運行規則,提煉高度概括的主題形象,大力挖掘景區文化內涵,積極開展申報工作。
二是立即開展清江流域的環境整治工作。世界遺產的申報有兩個前提:一是真實性,二是保護管理。我們在真實性方面具備了申報條件,但是在保護管理上卻較為滯后。因此必須開展環境治理工作,按照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必須具備真實性、唯一性、完整性的標準,科學、扎實地按照申遺的程序和標準進行保護和治理,提高節能環保市場準入門檻,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加大執法力度,重罰亂排放的企業,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置管理,實現管理上全覆蓋、無盲點的目標。
三是加大宣傳,廣泛動員,提升民眾的保護意識。申遺是一項工作,也是一個認識世界、人類文化乃至自己的過程。申遺的過程非常艱難,需要廣大民眾的極力支持,普及民眾對于申遺的知識。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清江文化以及申遺的標準,依照世界遺產的高標準檢查出景區到底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將清江文化知識輻射出去,提升廣大民眾的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珍惜和享受申遺的過程,調動全社會參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這也是在真正體現申遺的精髓。
四是以申遺為契機,打造長江—清江國際循環旅游線。以長江、清江為主線,途經三峽大壩—長江三峽—奉節天坑、地縫—恩施大峽谷—利川騰龍洞—湖北十大歷史文化名城(恩施)—清江畫廊—紅花淌和景陽河峽谷—建始直立人遺址(野三河峽谷)—水布埡世界第一高壩(鹽池溫泉)—長陽武落鐘離山—宜昌。循環旅游線總長不足500公里,旅游時間不超過5天,可以看到“八個世界第一、兩個亞洲第一、五大世界級旅游文化”,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以申遺為契機,打造長江—清江國際循環旅游線,有效整合兩江旅游資源,將兩江旅游作為一個完整的景區來開發,能夠實現三峽旅游的全面振興,推動兩江流域旅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