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就在秭歸新縣城鳳凰山,對面就是三峽大壩,直線距離600米。天氣好的時候,可以把大壩看得很清楚。
屈原祠總面積33.3公頃,祠堂內有:山門、屈原青銅像、屈原衣冠冢、紀念屈原陳列館、東西碑廊等。山門建筑風格獨特,歇山重檐,三面牌樓,六柱五間,三級壓頂。三面牌樓通高20米。
郭沫若先生手書“屈原祠”三個蒼遒的大字鑲嵌在牌樓上方正中的天明堂;襄陽王樹人所書的“孤忠”、“流芳”分嵌左右額枋;大門門儲匾額上閃爍著“光爭日月”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山門色彩匠心獨具,立柱土紅色,墻面白色,屋面綠色琉璃瓦。山門兩側配房為硬山頂,滾龍背,面墻正中有一巨大圓弧浮雕,中飾“龍鳳呈樣”圖案。
我在一個下雨天抵達屈原故里對于這個湖北宜昌的第一代言人中國醉偉大的愛國詩人第一次去瞻仰他。
屈原像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
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
屈原雕像,面部神情有點溫柔
卻又有點苦大深仇的感覺
我還是更喜歡網絡上關于屈原的漫畫形象
白衣飄飄
細細看來很溫柔
但是絕對不是個溫和的人
拿著劍,特別有勇氣有力量的一個人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并稱“風騷”,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墓碑和王昭君的墓碑
并列一起
▼
對于屈原的作品
還是小時候學習過
記憶很深的幾句是離騷里
全部都是大情操大覺悟大無畏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尤其是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一句
那時候讀書背的滾瓜爛熟
屈原故里老牌坊,兩座墓碑就在左側
▼
為了寫這一篇稿子
我把離騷重新讀了一遍
卻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我更喜歡那些微小的部分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我喜歡植物,自然對植物更關注
這幾句話美的不得了,令人讀后唇齒生香
他把名叫“江離”和“辟芷”的香草
還有“秋蘭”佩戴在身上
早上喝木蘭花上的露水,晚上吃墜落的菊花花瓣
用荷花和芙蓉做衣裳穿
真是一個講究的人呀
活的太讓人羨慕了
完全把當今的一些網紅比下去了
▼
特別喜歡屈原祠的屋角飛檐
據說,這里的一級屋角為鰲魚,二級為卷龍,三級為草龍
據說屈原一生,與水緣分深厚
所以建筑風格“魚”的特色更多
很喜歡
屈原祠建筑很美
▼
來看看這些優美屋角
▼
屈原祠內這個地方很有意思
日與月
參觀完屈原祠
我們又去看了看一些老建筑
可惜因為正在整修
沒有仔細
沿途的風景
與三峽大壩遙遙相望
- 后記 -
參觀完屈原故里
又去了秭歸新縣城
真的是很漂亮的縣城
建筑很美
這一次去的匆忙
如果有機會再去一次
我一定會細細品味
細細拍攝
細細的感受
~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