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在2018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舉行之際,中國郵政正式發行《屈原》特種郵票,當天,《屈原》特種郵票首發式在秭歸縣會務中心舉行,吸引了數百位集郵愛好者。這也是繼1953年、1994年之后,屈原第三次登上中國“方寸之地”。
《屈原》特種郵票秭歸亮相
18日,《屈原》特種郵票在屈原故里秭歸縣首次亮相。
此次亮相的《屈原》特種郵票1套2枚,分別為憂歌離騷、求索問天,面值1.20元;小型張1枚,名為屈原像,面值6元。尤為難得的是,這次還有少量絹質屈原小型張四連體郵票同步發行。《憂歌離騷》中,屈原端坐于書案前執筆凝思,展現了他被楚王疏遠后憂愁幽思而作《離騷》的情景,郵票的背景中有《離騷》中的蘭草、龍鳳等元素。《求索問天》中,屈原仰望蒼穹,單手向天迎風而立,表現了屈原晚年流放時創作《天問》的情景,郵票背景中有《天問》開篇中出現的宇宙元素,描繪了屈原對“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懷疑和質問。小型張屈原像則展現了屈原雙手呈簡,端步向前,心系社稷的士大夫形象,背景以翻滾的浪花隱喻屈原以投江結束自己悲劇的一生,表達了屈原精神的不朽和人們對屈原的懷念。
郵票設計者為蒙古族青年畫家李云中,曾設計《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第一、二組、《玄奘》《月圓中秋》等郵票。“此次是第一次為屈原設計郵票,設計歷史人物要求創作非常嚴謹,每一個細節都必須真實可信。《憂歌離騷》和《求索問天》呈現了屈原兩種不同的狀態,《憂歌離騷》主要表現出屈原的悲憤之情,而《求索問天》更多的表現出激昂慷慨的一面。”李云中說。
首發式上,宜昌郵政啟用了手蓋和郵資機兩款首發紀念戳,啟用“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郵資機戳和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集郵巡展紀念戳,還為集郵愛好者提供了《屈原》特種郵票極限片、首發紀念封、公函封等。首發儀式現場推出的《屈原故里 詩意宜昌》AR智慧郵冊更是吸引了大量年輕集郵愛好者的追捧。
資深集郵者閻華說,他第一次買郵票就是1953年發行的《世界文化名人》中的屈原像郵票,從此與集郵結下了一輩子的不解之緣。
屈原三次“登上”中國郵票
第一個登上中國郵票的宜昌元素,就是屈原。
1953年12月30日,國家發行《世界文化名人》郵票,一套4枚,其中第一枚就是屈原。一直到28年后,宜昌元素才再一次登上中國郵票。1981年9月1日,國家發行了《祖國風光》郵票,一套17枚,其中第15枚為“長江三峽”。
此后,宜昌元素多次登上中國郵票舞臺,截至《屈原》特種郵票發行之前,已發行直接體現宜昌題材的郵票19套(內含5整套)郵票30枚,小型張4枚,郵資封、片19枚套。有著名人物如屈原、關公;歷史文化如三國演義、昭君出塞;風光名勝如長江三峽;著名節日如端午節;建設成就如三峽工程、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等。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國家發行《古代文學家》郵票一套4枚,其中第四枚也是“屈原”,這也是屈原第二次作為文化符號出現在郵票上。此次發行《屈原》特種郵票,不僅是屈原第三次在郵票上“亮相”,也是首次以屈原單獨命名的郵票。“《屈原》特種郵票是屈原第三次登上新中國“方寸之地”。這在我國古代人物中是絕無僅有的,也是我們對屈原愛國精神和高尚人格的深刻銘記與不斷傳承。”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湖北分公司副總經理趙宇光說。
集郵愛好者盼更多宜昌元素
18日,宜昌集郵者滿懷著自豪的情感齊聚秭歸參加了首發式。
市集郵協會副會長朱復興說,宜昌迎來屈原郵票首發,是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的具體表現。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應該發揚光大。”集郵愛好者杜心寧說,今年有屈原、水果、長江經濟帶等三套與宜昌相關的新郵發行,體現了宜昌的深厚歷史文化積淀和現實發展的重要區位。
市集郵協會副會長嚴昌來說,我國曾在1953年和1994年兩次發行了有屈原圖像的郵票,此次第三次發行,不僅加深了人們對屈原了解,同時也提升了宜昌的知名度和文化內涵。
集郵愛好者馬明峰說,郵票資源深度開發勢在必然。“一方面,宜昌擁有同等城市罕有的郵票題材,資源在手;另一方面,優勢題材日少,選題競爭加劇,一票難求。抓好存量郵票資源的開發,同時力爭今后每一套新郵資源利用的醉大化,對每一個關心宜昌郵票的人們而言,都是熱事件中應有的冷思考。”
活動現場,不少集郵愛好者建議宜昌要加強歷史文化建設,如江邊的屈原雕像,不要孤零零的,要增加名人碑刻等,使之成為人們可以留連和品味歷史的處所。還有人建議,要大力推廣此套屈原郵票,讓更多的集郵者知曉它,而在更多的集郵愛好者心中,則盼望登上郵票的宜昌元素能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