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寺在來鳳縣城東7千米的酉水河邊佛潭巖上,是我國開鑿年代醉久遠的石窟寺之一。據同治來鳳縣志記載,仙佛寺建鑿于(東晉)咸康元年五月(公元335年) ,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其開鑿年代早于敦煌莫高窟(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云岡石窟(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和龍門石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是我國開鑿年代醉古遠的石窟寺之一。
《來鳳縣志》(同治版)記載:“咸康佛,在佛潭巖上,峭壁千尋,上刻古佛二尊,須眉如畫……,左鐫有記,僅余”咸康元年五月“六字,文多不可辨”。在我國歷史上曾有兩個“咸康”年號,一為東晉“咸康”,一為五代“咸康”。如果是前者,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則為江南摩崖造像之醉:即使是后者,亦是千年以上文物。在佛教楹聯集萃(引用)中就有湖北來鳳的仙佛寺:水底有天懸日月,空中無地現樓臺。
仙佛寺石窟高約百余米,壁上佛三尊,依壁建閣三層,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樸精湛。在石佛北端的石壁上,刻有“仙佛寺”三字。
全寺陷棲崖壁之中,重檐三疊。干欄式廟宇直伸河沿,憑欄遠眺,遠山如黛,丘陵起伏。石窟中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高的5米余,矮的10多厘米,且神態各異,雕工精湛。大佛坐于蓮臺之上,高約5米半;中間的大佛旁有小佛4尊,兩側的大佛,伴有小佛2尊,小佛高約2米。南有石窟群,刻有1米高的小佛19尊,整座石窟全長35米。古寺上依絕壁,
下臨深潭,寺外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夏日也非常涼爽。每當皓月當空,影映清潭,憑欄觀賞,更覺景色宜人。 仙佛寺兩岸曾經有數百小型佛雕,后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打掉。
寺外石級延至秀美的酉水河邊,河中深潭謂之“佛潭”,皓月當空,青山明月,影映潭中,稱為“佛潭映月”。千百年來,仙佛寺香火興旺,遠近善男信女來此拜佛求神,常年不斷,文人墨客也多慕名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