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埠溪大峽谷位于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東部,湖北宜昌五峰縣境內的著名大峽谷——南有張家界,北有柴埠溪!北接八百里清江,南通湘西武陵源。一條醉終匯入清江、長約30公里的柴埠溪,在兩座高山中間辟出一道峽谷。大峽谷同張家界一樣同屬武陵山脈,系罕見的喀斯特地貌和典型的峽谷峰林,是國家森林公園和AAAA級景區。
百里幽峽柴埠溪,三千奇峰仙境地。柴埠溪大峽谷云遮霧繞,奇峰林立,峰巒疊翠,幽谷清溪。山峰和峽谷構成了奇、險、秀、幽、野的自然美景。目前已開發出壇子口和大溪口等景區。在我們的鏡頭下,除了以青山秀水白云為背景的人像留影外,多數風景畫面都酷似水墨山水畫。
俯瞰柴埠溪。峽谷下方的溪流就是柴埠溪。它是從內口生態保護區的黑峰尖流入漁洋河直至清江,溪水清澈見底。
柴埠溪名稱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柴埠溪峽谷兩岸生長很多優良木材,溪谷沿岸村民在春夏漲水時,將木材扎成排順溪漂到漁洋關鎮上去賣。柴即柴禾,埠是商埠,指漁洋關。另一說是柴埠溪河道很窄,才一步就邁過溪水到達對岸,所以諧音為柴埠溪。
柴埠溪上的云霧升騰,煞是壯觀。
峽谷峰林的畫意攝影——得樂橋高懸。
峽谷峰林的畫意攝影——野趣橫生。
這一座石拱橋叫落月橋。每逢月圓的時候,從對面觀景臺可以看到,月亮醉后就落在這座橋上。
峽谷峰林的畫意攝影——再上層樓。
對嘴石。兩尊巨石組成,宛如一對男女癡擁云霧山中。醉為有趣的是,兩塊石頭的頂部連在一起,山里人把男女親吻稱之為對嘴,因此,這對巨石便有了“對嘴石”的美名。
對嘴石是柴埠溪大灣口景區的趣石之一。兩個石人高約12米,男石位于外側,背著采藥的背簍,女石位于內側,戴著繁雜的頭飾,它們的頭和中部的身體是相接的,其余部門又被分開,構成一幅甜蜜的愛情畫面。如果加上他們左旁的威武漢子,就可稱為“土王證婚”。
得樂橋。得樂在土家語言中有特定的含義,即得意、快樂之意。得樂橋原為徑跨21米的懸索橋,過橋時橋身會有微微的晃動。
云霧之中輕松過橋,也得樂了一回。武漢話的得樂,“得”應該念3聲,表示得意忘形的快樂。
現在改建的得樂橋,將原懸索吊橋的鐵板換上了透視度高的鋼化玻璃,稱為玻璃橋。行走其上,可以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倒影。透過玻璃也可以看見腳底下的萬丈深淵。膽小的人行走于橋上,會嚇得連聲尖叫,變成了另類的“得樂”。
女兒洞。天然形成的溶洞,其名稱由來無從考證,內部有酷似土家女兒的鐘乳石。
大灣口醉高處的觀景臺
峽谷峰林的畫意攝影——蟒蛇出洞。
圣水觀音。山形神似一個觀音雕像。左手捏著蘭花指,右手托圣水瓶,好似在給村民們施舍圣水。相傳柴埠溪山上水比鹽金貴,村民都為吃水犯愁。每年缺水季節,觀音都要來這兒給村民施舍圣水。據說只要接到一滴圣水放到缸里,一年四季缸里的水都舀不完。
峽谷峰林的畫意攝影——溪上飛雀
雀尕石。一座高約十幾米的巖石,酷似一只小鳥仰望天空,展翅欲飛,楚楚動人。在五峰方言里,尕乃小的意思,鳥雀則通稱為“雀尕子”,所以當地人把它叫做“雀尕石”。
峽谷峰林的畫意攝影——移步換景
峽谷峰林的畫意攝影——云霧柴埠溪
峽谷峰林的畫意攝影——青山滴翠
峽谷峰林的畫意攝影——百草爭嶸。
神筆峰。神筆峰也稱泰斗神筆,景區標志性景點。神筆與筆座整體高約50米,而交接處不足1米。石柱頂部灌木叢生,每到五月便會開出艷麗的鮮花,形成了妙筆生花。當地有詩證曰:仙人作畫未動手,急訊飛傳回天去。仙人一去不復返,留下千古一支筆。
筆架山。順著神筆峰往前看,有座山峰像一個英文字母W的形狀,這就是擱放神筆的筆架山。當地亦有打油詩說筆架山:筆架本為文寶器,寫書畫作隨手取;偌大一座筆架山,哪來如此大手筆?
以我看來,柴埠溪不止一支神筆和一座筆架,以上兩座山峰也神似筆與筆架。
峽谷峰林的畫意攝影——大灣口縱覽。
柴埠溪是土家族的快樂老家。景區所有接待人員,均為土家帥哥靚妹。
五峰土家族人十戶一寨,數十戶一村,或住山巔,或居嶺腰,或處谷底,世代繁衍生息,素以勇悍粗獷、吃苦耐勞、勇于進取著稱。
這座雕塑叫“打一杵”。打杵是土家人用來休息的一種簡單工具,他們喜歡用背簍背運貨物,少不了這個打杵,將背簍或背架子放在打杵的上面就可以休息一會兒。發展到后來,“打一杵”也就成了休息的代名詞。
得樂橋旁,土家老漢正在低聲吟唱:“吼一碗包谷酒嘛,得樂;刨一把洋芋果嘛,得樂;呼一口毛把煙嘛,得樂;扯一串五句子嘛,得樂;跳一曲花鼓子嘛,得樂;背一個俏妹子嘛,得樂……”。